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齐国占领了燕国之后,内有燕国不服,外有列强不忿,逼得齐宣王只能撤军。这件事很伤齐宣王的自尊,觉得没法在孟子面前抬头了,于是陈贾请缨,要替国君分忧,搞定孟子。
孟子的反击陈贾在孟子面前大谈圣人周公犯过的错,言下之意是:圣人也会犯错,我们国君虽然没听您的劝,在燕国问题上有点失策,但依然不失为英明伟大的君王。那么,孟子会给陈贾和齐宣王这个台阶下吗?
以孟子的一贯风格,绝对不会。
孟子的回答层层递进,第一层意思是这样的:周公和管叔是亲兄弟关系,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所以周公犯这种错误,在儒家推崇的亲亲之道里,绝对算得上情有可原。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周公和管叔确实是兄弟关系,但到底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不同史料有不同记载,没法确定,好在这个细节并不十分重要。
管叔作乱,周公平叛,后来把管叔*了,详细经过我们曾经讲过。
孟子的意思是,只要是人,天生就很容易被亲情蒙蔽,不会把亲人的动机往坏处想。如果周公一开始就防着亲哥哥,可以剥离亲情,以冷静、客观的眼光来做人事安排的话,确实大概率上能够防患于未然,但人活到这个份上,实在太薄情寡义了,没人味儿了。如果连人味儿都没有的话,就算再怎么明察秋毫,也不配成为圣人。所以,周公虽然错了,但错得很对;如果没错,那反而错了。
这个逻辑在今天看来也许有点奇怪,但很值得你去仔细品味一下,因为它是儒家伦理当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君子之过再看孟子的第二层意思:不再讨论周公了,而是转换焦点,批评陈贾。原话铿锵有力,是这么说的:“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所谓君子,本义是封君之子,有贵族身份,因为有贵族身份,所以格外注重——也应该格外注重——荣誉。古今对比从来都是雄辩家的经典话术,在儒家概念里,古代的都是好的,现代的都是坏的,君子也不例外。
古代君子和现代君子虽然都会犯错,但古代君子知错就改,并不避讳,现代君子却徒有贵族身份,没了贵族操守,犯错之后就是不改,索性将错就错。孟子的第三层意思,原话也特别漂亮: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意思是说,古代君子犯错误,就好比日食、月食,老百姓都看得到,等到改过的时候,老百姓依然仰着头——一来还都看得到,二来仰视的姿态没变,并不会从仰视变成蔑视。而现代君子犯了错,何止拒不悔改,还要捏造一番漂亮的道理来给自己开脱。
孟子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却已经指桑骂槐,把陈贾和齐宣王一起骂了进去。
因为孟子这一顿骂,陈贾这个本应当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名见经传,名字成为了一个不太光彩的典故。南宋大儒朱熹做官的时候,弹劾台州太守唐仲友贪赃枉法,这是儒学史上的一大公案,还引出了名伎严蕊那首著名的《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按照朱熹支持者的说法,唐仲友背后有朱熹惹不起的大靠山宰相王淮,后来在王淮的指使下,一名偏巧也叫陈贾的监察御史上疏抨击朱熹一派所谓道学欺世盗名,搞得朱熹相当狼狈。于是有太学生看不惯,写诗讽刺陈贾,诗是这么说的:
周公大圣独遭谤,元晦真贤亦被讥。
堪叹古今两陈贾,如何都把圣贤非。
——《诮陈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