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甲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序之轮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饮食之事,于斯世而言,不仅是口腹之享,更是文化之承、哲学之思。
游历于此纷繁世间,当深究饮食之义,悟其背后蕴含之大道。
昔人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此言虽简,却揭示了人性根本。然则,如何于欲海中持守中道,既满足身之需求,又不失心之宁静,实为人生一大课题。
吾尝闻“饥”与“饿”之辨析,深感其中蕴含养生之奥秘与修身之智慧。
“饥”者,源于自然生理之需,是身之本能,如婴儿之索乳,纯朴无华,一粥一饭足矣。
《礼记》有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此言非劝人绝食,乃是教人知足,不为口腹之欲所役,以简朴之食,滋养身心,不失为养生之上策。
至于“饿”,则多源于心之妄想,是精神之索求,非但腹中空虚,更是心灵之缺失。
世人往往追逐珍馐佳肴,贪恋美味,忘却了食之本意。
佛家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此中之“饿”,亦是幻象,若不得其解,终将陷于无尽之欲海,难以自拔。
故而,调和“饥”与“饿”,关键在于修心。
心若能清静如水,不为外物所动,则饮食亦能返璞归真,以自然之食,调和阴阳,顺应四时,此乃道家之精髓所在。
儒家则强调“中庸”,于饮食亦不例外,主张食不过饱,味不过重,恰到好处,方能颐养天年。
今甲辰之年,世事日新,科技发达,美食遍地,然人之健康问题亦随之而来。
肥胖、糖尿病等病症,多因饮食无度所致。
是故,应借鉴古圣先贤之教诲,于日常饮食中实践养生之学,知饥而食,不纵*,以简代繁,以素代荤,使身心归于自然和谐之态。
吾为此感,特赋诗一首,以志斯意:
甲辰春暖花正开,
人间烟火抚凡胎。
饥饱自知心不惑,
清茶淡饭胜蓬莱。
荤腥适度身康健,
五味调和养性斋。
世间繁华皆过客,
惟有真我永常在。
简食清心窥天机,
道法自然寿无涯。
岁月悠悠食为伴,
身安心逸乐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