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全覆盖
思维导图 思路分析 模板格式 例题解析 举一反三
(十)表达方式鉴赏(解析版)
思维导图
思路分析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手段,表现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人生哲理的文体。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叙述:叙述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它通过时间的顺序或者逻辑的顺序,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叙述可以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也可以是按照事件的重要性进行。
2. 描写:描写是记叙文的另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它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等的详细描述,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描写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3. 议论:议论是记叙文的一种辅助表达方式,它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含义。议论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
4. 对话:对话是记叙文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事件的发展。对话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在运用这些表达方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明确主题:记叙文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所有的叙述、描写、议论和对话都应该围绕主题进行。
- 合理安排结构:记叙文的结构应该清晰,事件的发展应该有逻辑,人物的描写应该有层次,议论的内容应该有深度。
- 注重语言艺术:记叙文的语言应该生动,既要有丰富的词汇,又要有优美的句子,既要有鲜明的比喻,又要有深刻的寓言。
- 真实感人:记叙文的内容应该真实,人物的性格应该鲜明,事件的发展应该感人,主题的表达应该深入人心。
格式模板
记叙
记叙,用文字叙述。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
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
③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
④联系故事情节、过滤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作用:①在议论文中用它交待论据;
②在记叙文中用它起注释作用;
③在新闻中,用它介绍背景材料,加强内容表达;
④在科学报告或教科书中,用它表述科学知识或事物。
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作用:①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
②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
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
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
作用:①展现自然景色的风貌;
②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及内心世界;
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或具体环境;
④唤起人们的审美情绪,影响人们的感情,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用: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
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
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
例题解析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⑪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⑫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⑬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⑭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人民日报》)
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
【答案】【示例1】(表达方式)景物描写。本句描写了波光泛动、绿荫倒映的小凌河河水,反映出故乡的人们通过对风沙的治理,环境发生了惊人的转变,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示例2】(表现手法)对比。“过去的一切”即第⑦段记忆中小凌河河水的“干涸”“咆哮”的景象,与现在小凌河河水的“平静”、“安谧”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示例3】(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泛动”“倒映”和“平静”“安谧”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小凌河的美景图,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题目要求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来理解。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设置悬念、烘托渲染等等。
表现手法:(1)句子“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中“过去的一切”是关键信息,结合第⑦段“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可知,曾经的小凌河河水“干涸”“咆哮”,而眼前的小凌河河水“平静”“安谧”,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表现了故乡变化的巨大,结合第⑨段“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可知,这样巨大的变化是家乡人数十年的努力换来的,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家乡人的赞美之情。(2)句子“河水很是平静”“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中“平静”“安谧”是静态的景,“泛动”“倒映”是动态的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小河安逸美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表达方式:这个句子抓住河水在描写,可判断运用了景物描写。结合“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可知,河水平静,说明风不大或者没有风,结合“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可知,这句写河水能够倒映绿荫,写出了河水的清澈,曾经的强劲有力的风消失了,黄沙消失了,水平静而清澈,和过去对比,今日家乡的环境发生了好的、巨大的变化。结合第⑪段“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可知,风沙的消失是家乡人民努力治理风沙的结果,这个结果令人喜悦,也令人自豪,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圆明园的毁灭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③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⑤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附文:
①……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寺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圈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②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未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授出裁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
(附文摘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圆明园的毁灭》与“附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圆明园的毁火》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附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详解】 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
结合《圆明园的毁火》一文第②段“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③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⑤段“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等内容可知,选文主要介绍圆明园相关知识,抢掠事件经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了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圆明园的损失无法估量。
结合附文第③段“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授出裁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可知,附文作者发表观点看法,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举一反三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平坐是一种情感
李雪峰
①巷口的街上,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大众餐馆,蜂拥在这里的,多是一些拎着安全帽,挽着裤角的民工。
②我家就在距巷口不远的地方,因为平时太懒散,早餐和晚餐很少做,所以常常就近到巷口的小餐馆里草草地吃一点。
③有一天傍晚,我赶到巷口的小餐馆时,正值民工们晚餐的高峰期。我要了一个馒头和一碗稀粥,在店里找了两个来回,也没有找到一个闲置的座位来。已经熟识的老板娘不好意思地跟我解释说:“真不巧,没有座位了。”然后又征询地笑着给我解围:“要不,我让谁给你腾出一个座位来?”我还没有来得及阻止,她就对着店角一个餐桌上的人叫起来:“王大山,你端上碗去外边吃去!”那个正埋头吃饭的人抬起头向我和老板娘望过来。那是一个五十来岁的汉子,虽说赤着脊梁的身板看起来还很壮实,但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稀疏了。他局促地瞅了一眼端着碗的我,又瞅了正看着他的老板娘一眼,就端着碗站了起来,准备到店外去。我忙对他说:“大哥,你坐吧,我到外面去!”就抢着走到了店外。
④外面的确已没有了坐的地方,但站着吃饭我又不太习惯,心里试了几次,终于找到了一个空隙,也像那些民工一样,端着碗蹲了下去。刚吃了几口,旁边一个民工和我搭讪:“俺们这样习惯了,大兄弟这样蹲着吃真委屈了。”我笑笑说:“委屈啥呀,前些年在农村老家,哪顿饭不是这样蹲着吃的!”
⑤“兄弟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旁边的几个民工高兴地说。有人说:“怪不得呢,要不兄弟能来这样的破地方吃饭?”有人说:“咱农村出来的,就是跟城里人不一样。”他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打听我的工作。我边吃边询问他们在哪个工地做活儿,工钱怎么样,能不能按时领到工钱。一会儿工夫,我们便熟络起来了。
⑥后来,我也不再刻意避开那些民工用餐的高峰期了。去了,有座位就坐下吃;没有座位,就跟那些民工一样,一手端稀粥,一手拿着馒头,和他们蹲在店外边谈边吃。
⑦深秋的时候,家里要装修房子,从城外拉回了一车细沙,要从楼下运到三楼去。妻子说,我找几个民工去,如今这民工要价狠着呢。不一会儿,她便带了几个民工过来。几个人也不说话,铲的铲,扛的扛,干了起来。妻子得意地低声跟我说:“这一堆沙运到三楼去,别人家至少要掏五百呢,我砍到了三百。”
⑧我笑笑说:“谁能狠过你啊!”
⑨沙子很快就运完了,几个民工边拍打身上的沙尘边往外走。妻子掏了三百元递给一个年龄稍大的民工说:“大哥,这是你们的工钱。”一个民工说,收一百吧。年龄稍大的民工立刻会意地笑笑说:“对,不就一会儿的工夫嘛,一百元就不少了。”
⑩妻子和我都愣了。见我们发愣,一位民工忙笑着解释说:“大哥不是经常和我们平坐着吃饭嘛。”另一个胡须黑黑的民工也附和说:“咱们都是打农村来的,要在咱们老家,这丁点的活儿,还收什么钱哩。”
⑪“因为和他们平坐过?”我愣了,妻子更愣了。平坐,或许是一种尊重;平坐,或许是一种亲近;平坐,或许是一种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抱怨别人的狡黠,我们常常抱怨别人对自己的不公,我们常常感觉自己身陷生活与社会的连环漩涡,但你想没想过放下自己,让自己同那些来自社会各角落的人平起平坐过呢?乡间的老叟们常常席地平坐,所以他们拥有五湖四海的朋友。
(摘自《文苑》2016年第6期)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简要说说其表达方式及效果。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想念父亲
①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五年了。二十五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最使我记忆犹新、不能忘却的,还是父亲在他活着时劳作的模样儿。
②他是农民,劳作是他的本分,唯有日夜的劳作,才使他感到他是活着的和活着的一些生存与意义,是天正地正的一种应该。
③我家的自留地在几里外一面山上的后坡,地面向阳,但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土,俚语说是块料礓地,每一锹、每一镐插进土里去,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或冒着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镢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礓石从土里翻捡出来,大块的和细小瘦长的,由我和二姐抱到田头,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④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几十年前,一米七多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那时候,我看着他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的腰杆笔直,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可一锻一锻地刨着,到了午时,那腰杆儿便像一棵笔直的树上挂了一袋沉重的物件,树干还是立着,却明显有了弯样。待在那山上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过平南,那棵树也就彻底弯下了,如挂了两袋、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体,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镢头举在半空,用力地一下一下让镢头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⑤我说:“爹,日头落了。”
⑥爹把镢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却又问我道:“落了吗?”
⑦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似乎不相信日头会真的落山,他要首先看我一会儿,再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是落了,黄昏确是来了,才最后把镢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总结样地,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会最终把镢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几下嘎吧嘎吧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让那虚土或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很随意、很舒展地把土地当做床铺,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在心里默算一阵,又用一根小棍,在地上笔算几下,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就有了许多浅色粲然的笑容。
⑧这样过了三年——三年的三个冬天,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翻捡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你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地,其实都是从礓石的缝中翻捡出来的。总之,那块田地犹如一个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深红香甜的土腥,就是你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你的一丝皮儿。因此,你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和土地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似乎明白,作为农民,人生中的全部苦乐,都在土地之上、都根在土地之中、都与劳作息息相关;或者说,土地与劳作,是农民人生的一切苦乐之源。
⑨也许是父亲的劳作感动了天地,那一年风调雨顺,那块田地的红薯长势极好。凡从那田头走过的庄稼人,无不站立下来,扭头朝田里凝望一阵、感叹一阵。这时候如果父亲在那田里,他就会一边翻着茂如草原的红薯秧棵儿,一边脸上漫溢着轻快的欢笑。
⑩人家说:“天呀,看你家这红薯的长势!”
⑪父亲说:“头年生土,下年就不会这样好了。”
⑫人家说:“我家冬天粮不够时,可要借你们家的红薯呀。”
⑬父亲说:“随便,随便。”
(作者阎连科,文章有删改)
题目是“想念父亲”,请结合本文的表达方式,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想念之情的?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电话打不通的那个早上
①十多年前,我是一名航空公司的飞行签派员,职责是放行飞机。那天我上早班,从5点多就开始做航前准备工作,为每一架早班飞机准备文件。在检查航行气象情报的时候,我发现四川的一处机场没有发来当地天气报告。6点,早班飞机已经开始启动引擎了,天气报告还是没有发过来。我忙着放行飞机和临时调整航班,就把这个异常状况移交给了我的副班,请他去查明情况,如果没有拿到准确的对方机场的天气报告,我这里因为缺少相关文件,就不能放行飞机。
②到我7点钟忙完一个段落,扭头问副班是什么状况。他安安静静地坐在席位上,抬头回答我说:“电话打不通,无法联系到对方机场气象台。”我再问:“联系机场的调度了吗?让调度去问一下。”他回答说:“通信录上对方机场的所有联系电话都打不通。”我追问一句:“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他说:“半个小时前。”突然,我觉得怒气上涌,盯着他问:“然后呢?”他大概是觉得我有点莫名其妙:“什么然后呢?”我耐着性子提示:“打不通电话,然后你做了什么呢?”他平静地回答我说:“等消息。”我是真的火大了:“飞机一会儿就要起飞,你还要等到什么时候?等到航班延误吗?”没想到他的火气更大:“我能有什么办法?通信录上所有电话都打不通,你让我找谁去?”
③我冷静了一下,告诉他由我接手这件事,请他接替我的席位,继续放行飞机。然后,我给本地飞行调度打了一个电话,问他们有没有关于那个机场的消息。调度回答我说,因为当地下大雨,山洪爆发,造成通讯线路中断。这时候,飞行员已经在无线电里呼叫,要求我们尽快提供放行文件。我的副班听见了这一切,用一种“看来你也没办法”的目光看着我。就在这时候,我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急忙翻开文件夹,发现对方机场除了气象报告之外,其他的航行电文都在!这也就是说,对方起码还有一根线路是通畅的,通信并不是完全中断。而且,没有任何运行异常的警报,说明对方机场正在照常工作。现在的问题变成了:通信录上我们掌握的电话全都打不通,那么,应该怎样才能找到能打通的电话呢?
④我没想到结局如此顺利:我拿起电话,拨打对方当地的114查询台,查到了机场总机的电话,请总机找到机场问询,再请机场问询紧急找到能联系得上气象部门的人,他在电话里向我口述了该地最近的天气报告。我复述完报告内容,并且请他报上姓名和职位,确保这段话的录音里有我们各自的身份记录,然后就把这份手抄加签名的文件送上了飞机,航班没有延误。
⑤我的副班同事是一名优秀的员工,在那个电话打不通的早上,他按照标准的工作流程做了所有的事情,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即便最后航班延误,他也不会有任何责任。面对困境的时候,他选择了最安全也最不负责的等待,而我却做不到。
⑥对我来说,设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一种本能;对他来说,避免承担工作中的风险,也是一种本能。
⑦每当有人问我人生选择的事情,我就会给他讲那个早上的事情。想尽办法打通电话的我,在随后的人生中面对着更多打不通的电话,更多无路可走、无计可施的困境。但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原地安静等待总是我最后一个选项。当世界对你说“不”的时候,你的选择,就是你未来的人生。
本文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来揭示文章主题,请结合内容赏析。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绝唱
严 阵
①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③这是荷塘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塘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并非如此。
④诚然,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还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玉立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⑤这是荷塘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⑥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塘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边,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着;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着,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⑦“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
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⑧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⑨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章第④段和第⑦段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阅读《我的母亲》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30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②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③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④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⑤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⑥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文段⑥划线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7.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选文内容试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香花下
黄秋耘
①那是从1935年初秋到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我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两年的峥嵘岁月。在这两年当中,我经历过一些严峻的考验,甚至执行过一些相当危险的任务……可是,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还时常涌现在我的回忆中使我永志难忘的却是一桩寻常的小事和那位跟我只有“两面之缘”的“救命恩人”。
②说起来,这是四十四年前的事了。和我同时代的人也许还会记得,1936年3月31日,北平的大、中学生在沙滩北大三院开过一个追悼在狱中受刑病死的战友郭清的大会,会后举行抬棺游行。我和六七百个同志参加了这次游行。我们的队伍从北池子走到南池子,就跟上千名反动军警碰上了,他们挥舞着警棍、皮鞭和大刀向游行队伍冲击;而我们却赤手空拳,只能用几根竹竿招架着。经过一场剧烈的搏斗,我们终于被冲散了。当场逮捕了五十多个同志之后,反动军警还穷追着我们,几乎是两三个撵一个。我在前面跑,两个警察在后面追,我后脑勺挨了一下警棍,鲜血渗出了便帽,滴在天蓝色的大褂儿上,前后都有斑斑点点的血迹。幸亏我在大学里是个运动员,终归跑得比他们快些,一眨眼就把他们拉下了一百多米。我窜过几条七枝八杈的胡同,跑进北池子南口的一条小巷里,眼看着有一户人家虚掩着门,我推开门一闪身躲了进去,反手就关上了门。当时我浑身都是污泥和血迹,脸上也是红一块花一块的,不像个人样。院子里收拾得挺干净,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过了半晌,门帘子一掀开,走出来一个很文静的姑娘,小个子,大眼睛,年纪看来还比我小一两岁,大概是个高中学生吧。她看到我这个模样,吓了一跳,但还是很镇定地问我:“您怎么啦?哪儿受的伤?”
③“我是个学生,刚才去参加游行,被警察打伤了,他们要抓我。借您这儿躲一躲,行不行?假如您不同意,我马上就出去。”
④“您不能出去。这个样子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来!让我先给您包扎一下。”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迅速地用熟练而轻快的手指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孔,关切地问道:“弄痛了您没有?不难受吗?”
⑤我整理整理衣服,站起来,“不怎么痛啦!我可以走了。”
⑥她拦住我:“不行,您身上有血迹,警察会认出来的,得换上衣服,戴上呢帽!”她从衣柜里拿出一件蓝布大褂儿和一顶旧呢帽:“是我大哥的,您穿戴上大概还合适,他个子和您差不多。”
⑦我一再推辞,她有点生气了:“唉,您这个人呀,真是个书呆子!生死关头,逃命要紧嘛,还顾得上那么多礼数?”
⑧我走出这户人家,回头望一眼门牌号码。靠着蓝布大褂和呢帽的掩护,谁也看不出我是个被打伤的“逃犯”,拐了个弯,到了骑河楼清华同学会,坐上直开清华园的校车,我就这样安然无恙地脱险了。
⑨我养好伤以后,总想着要把蓝布大褂和呢帽还给人家。直接送到她家里去吗?万一出来应门的不是她而是别人,那我该怎么说才好呢?我只好写了一封短信,请她在下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亲自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旁边的紫丁香花丛附近,取回我借去的大褂和呢帽。收信人的姓名只写着“大小姐”收,落款我没有写,因为那天在匆忙中我们谁都没有请教过彼此的尊姓大名。
⑩我们终于在紫丁香花下见面了。她很大方地走到我面前,稍微点点头示意。
⑪当时我还是一个十分腼腆的小伙子,我总觉得,随便询问一个不认识的姑娘的姓名或者介绍自己的姓名都是不太庄重的、太唐突的。我只是激动地对她说:“非常感谢您的帮忙,那一天,要不是换了衣服,我一出门就会被捕的。胡同口有两只穿黑制服的狗在守着呢!”
⑫“别客气!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其实这些旧东西您大可不必还给我。”
⑬“我怕您不好向您的大哥交代!”
⑭“不要紧。他不是经常穿戴的。再说,他和您一样,也是个大学生。他是爱国的,不过,没有您那么勇敢。”
⑮她将手上的纸包递给我:“给,这是您那天换下来的布大褂和便帽,上面的血迹我给洗掉了。多可惜,这是志士的鲜血啊!”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当时有一支流行的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开头有一句歌词:“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⑯“其实,您也大可不必还给我。这件血衣,留下来作纪念不是很好吗?”
⑰她稚气地笑着说:“您叫我搁在哪儿呢?假如家里的人问起来,我又该怎么说才好呢?这件事,除了咱俩,现在还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我爹是个好人,在中学里教书,他胆子小得要命!假如让他知道了……”
⑱她默默地望了我一眼,好像要记住我的容貌似的。但很快就说:“假如没有什么事,我该走了!”临别时我们轻轻地握了握手,手指尖仅仅接触到对方的手指尖。她走到离开我约莫十多步的地方,迅速地回过头来望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依依惜别的样子。她那轻盈而苗条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和茂密的紫丁香花丛里面了。我猛地想跑上前去跟她多说几句话,至少问清楚她的姓名,但我终于痛苦地克制住自己,我不愿意株连她,因为我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⑲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经过,要说是“爱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说是友谊呢,又和普通的、寻常的友谊不太一样,好像多了一点什么东西——革命的情谊,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不知怎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每当我一看到紫丁香花,一闻到紫丁香花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人,仿佛又看到她那消逝在紫丁香花丛中的身影,仿佛又听到她离去时轻轻的脚步声。
(有删改)
8.“那是从1935年初秋到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我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两年的峥嵘岁月”,“峥嵘”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
A.高峻的样子。 B.不平凡,不平常。 C.深邃的样子。 D.形容岁月逝去。
9.请简要概括我和“救命恩人”“两面之缘”的内容。
10.请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句子。
我们的队伍从北池子走到南池子,就跟上千名反动军警碰上了,他们挥舞着警棍、皮鞭和大刀片向游行队伍冲击;而我们却赤手空拳,只能用几根竹竿招架着。经过一场剧烈的搏斗,我们终于被冲散了。
11.文中的“那位很文静的姑娘”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12.文章以“丁香花下”为题,有何好处?
13.请写出文章结尾的两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马
吴伯箫
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罢!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罢,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倒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阖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人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滑澾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披着晚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而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赢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你不信么?“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哪个落落大方说着这样话的家伙,要在跟前的话,我不去给他执鞭坠镫才怪哪。还有那冯异将军的马,看着别人擎擎着一点点劳碌就都去靦颜献功,而自己的主人却踢开了丰功伟烈,兀自巍然堂堂的站在了大树根下,仿佛只是吹吹风的那种神情的时候,不该照准了那群不要脸的东西去乱踢一阵,而也跑到旁边去骄傲的跳跃长啸么?那应当是很痛快的事。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选自《现代文鉴赏辞典》)
【注】斩将搴(qiān)旗:*死敌方将领,夺取敌方的旗帜。
14.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三四岁时,骑马唱歌 | 孟春时节,骑马踏青 | |
① | 端阳访友,骑马赏景 | |
年初三四,雪野赛马 | ③ | |
② | 祖孙骑马,郊野漫游 |
15.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访友,骑二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16.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结合文章中的画线句,说说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两种效果的?
17.作者善于选取细小的事物,叙写细碎的事件,表达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②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③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⑥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⑦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A】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⑧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B】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有删改)
18.本文作者在回忆往事时,深情地写到:母亲是“我的真正的教师”,给予“我”“生命的教育”,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哪些感化。
19.本文语言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细读下列语句,作简要赏析。
【A】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B】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20.本文是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母亲”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21.作者在记述事情的同时,穿*精当的议论。请以第⑥段为例,找出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阅读《最大的残忍》一文, 完成下列小题。
最大的残忍
①两年前,我在反叛的青春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在我与母亲无体止的争吵之中,可以让她迅速闭嘴的绝佳方法:以我自己作为筹码。
②那个晚上,事情的起因其实很荒谬。母亲在家里准备了饭菜,而我拎着一袋肯德基进了家门,一场大战就猛地爆发。我们用话语疯狂地攻击对方,渐渐地吼到声嘶力竭,我开始痛恨母亲那张喋喋不休的嘴。我和她持续胶着,直到我把大大的袋子狠狠地甩在地上,再叫嚷上一句:“我什么都不吃,你满意了吧?”她才兀地沉默了,失去了所有回击的话语。我带着胜利将自己关进房间,当晚果然滴水未进。
③那个饥饿的夜晚,我认真思考着究竟是哪个情节起了作用。我把袋子甩在地上的样子大概极其凶悍吧,听得这个从来只会对我强硬的女人竟然失语。
④那天之后,她开始变得弱势。被我吓到了,我下了定论。于是在多次实战演练中,我将“凶狠”这一技巧运用得越发熟练,我得意得不行。
⑤可这接连不断的胜利逐渐变了味。我不仅没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惧怕”二字,反而看见她眼中倒映出的我简直就像是正撒泼的小兽。我甚至觉得她的内心正居高临下,带着宠溺、饶有兴致地观赏我独演丑角。
⑥有那么一霎的怒不可遏,瞪大了眼睛不说话, 感如深处燃起我被轻视的怒火冲天。冷冷地甩下“没心情吃饭了”,必*技失去效用的我正打算退回自己的根据地,她却不自觉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态。“先吃饭吧,有什么话我们吃完饭再说。”她的语气出奇地柔软。
⑦怎么回事?我的大脑一下子转不过来,她好像因为别的什么在怕着我。
⑧“要吵也要先吃完饭。”她执着于要我吃板,还非得盯着看。那么一瞬间我的脑中闪过了什么,我不敢确定。
⑨“你专注得好像我吃饭这件事多么了不起一样。”带着挑衅的火药味,我嘲笑她,眼里使劲儿推出挤兑的眼神。
⑩静默一会儿,她深吸了口气:“我再怎么和你吵,你吃饱穿暖都是我最大的事。”她毫不回避地对上我的眼。
⑪在这样灼灼的目光下,我竟是越发不自在了,只能低头一个劲儿地把饭菜往嘴里塞。面对这么一句简洁的剖白,我无话可说。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堵住咽喉,让我在这凉爽的夏夜(A)里面红耳赤。
⑫“吵架再凶,也别再拿自己做威胁了。说到底你是我女儿,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你出生那天我就想着,你连着我未来数十年的回忆和爱恨,以后我的所有,都是要留给你的。”她的声线染上怀念的味道,“你身体不好,我每天就盼着你健健康康的,就算脾气不好,生气、吵架、能生龙活虎地和我闹,看在眼里也就安心了。”这轻轻的声音在夏夜的蝉鸣(B)里晕开了。
⑬我触电般地起了个激灵,明了又暗的月色(C)下,她的眼眸里水光一片,通过几弯红红的血丝,沉沉地溢出一点衰老与妥协,一点儿不复争吵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模样。我一时鼻尖酸楚。
⑭那个夏夜我找到了真正叫母亲沉默的缘由,也明白了这武器竟是最大的残忍。我再没敢动用过它。它成为我心中不可触碰的禁区,连同那晚初现疲惫的母亲。
22.在这一场风波中,“我”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的发展 | “我”的心理 | |
一 | “我”与母亲发生冲突,取得胜利。 | ① |
二 | “我”在与母亲交锋过程中,发现母亲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我”。 | ② |
三 | “我”获知母亲不和“我”争吵的真相 | ③ |
23.联系具体语境,完成下面两小题。
(1)第①段中,“在反叛的青春里”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4.说说⑪~⑬段中,(A)(B)(C)三处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起怎样的作用。
25.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养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本文第几段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分析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心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链接材料】
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26.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27.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8.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2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写“我”种昙花、赏昙花的事件,对语言和动作进行具体而突出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满对昙花饱满的喜爱之情。
B.散文具有“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以昙花这一事物为线索,写昙花生长与开花的过程。
C.选文第⑨段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D.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写“我”种昙花的经历感慨人生哲理。
E.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昙花一现,不必过于执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雷锋日记三则
第一堂政治课
1月9日早饭后,我们新兵营的同志集合在一个大礼堂里,政治处主任给我们上了第一堂政治课。他说,你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着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你们要好好学习政治和现代军事科学技术,要熟练使用手中武器,时刻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消灭胆敢侵略我国的敌人……吴团长接着给我们介绍了本团的光荣历史,讲述了战争年代许许多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课后放映了电影《董存瑞》。当我看到战斗英雄董存瑞英勇炸碉堡的时候,我感动得流出了热泪,决心向他学习。课后回来,找到一本《解放军画报》翻着看,看到战斗英雄黄继光的遗像,我把他剪下来贴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每天写日记,我要先看看他,想想他。参军第一堂政治课给了我多么大的教育和鼓舞!
照顾一位老太太
6月上旬,我因公外出,在沈阳火车站乘车回抚顺。早晨5点钟,到了上车的时间,我背着背包刚走近天桥,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背着个大包袱,走几步歇一歇,很吃力。我急忙赶上前去,帮助老人背起包袱,搀扶她上火车。老太太累得满头是汗,喘了半天气,才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孩子,大娘忘不了你呀!”上了车,人很挤,我给老人找了个座位,自己就站在老人的身旁。火车开动了,因为我没吃早饭,肚子饿了,我拿出在车站买的两个面包,送给老太太一个。她接过面包,高兴极了,忙说:“你这个当兵的,真好,我见到儿子叫他写信给你们首长……”老人说她从山东来,到抚顺去找儿子,但又不知儿子的住处。她掏出一封信叫我看,记得上面写的地址是“抚顺高XX信箱第四宿舍”。这个地方我当然不知道,但为了使老人安心,我就说:“大娘,你莫急,有地址就好办,下了车我帮你去找。”6点多钟到了抚顺,我把自己的背包存放在车站,背上老人的包袱,领着老人四处打听,走走停停地快9点钟了,终于找到了——这个“XX信箱”原来是个保密工厂。老人见到了儿子,高兴得满眼是泪地说:“儿呀,要不是这位军人同志帮娘找,今天难得见你……”临走时,他们母子二人千感谢万感谢的,送出我很远。我本不想汇报这件事,因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谁知,那老人的儿子果真给部队写来一封信,请求领导表扬这位不知名的战士。那天我回连晚了3个小时,想瞒也瞒不住……
防洪抢险
暴雨一连下了几天,抚顺地区的洪水不断上涨。那天,我们连接到上级命令:到郊外上寺水库去抗洪抢险。当时,我身体不好,连长让我在家执勤。我开了口:“在这种时候,不能把我留在家里!”我和全连同志到了水库,连夜开掘溢洪道,团长、政委和我们一起战斗在溢洪道中。雨下得很大,堤坝不断塌方,大家挥舞锹镐越干越欢,什么苦呀,累呀,全不在话下,只想到保住水库就是保住了煤都。一不小心,我手中的锹被塌下的土方打掉了,天黑雨大没找见。我只好用手当锹挖泥,手指挖破了皮,但当我看到左手腕上的伤疤,又想起了过去的苦,心想今天为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手指破点皮算得了什么,我继续干。连长见我用手挖,就让我搞宣传鼓动工作。于是我马上收集连里的好人好事,进行口头广播,带领大家唱歌、喊口号,溢洪道里活跃起来了,大家顶风冒雨越干越欢。一连干了四天,我病倒了,晕倒在堤坝上。我被同志们扶到一个老乡的炕上,越想越不是滋味。外面的暴风雨撕裂了我的心,我要上工去,卫生员又不让。从挎包里拿出日记本,翻开第一页,我一眼看见了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像,他的眼睛盯着我,仿佛在说:雷锋啊,雷锋!在这种时候你能躺在老乡家里休息吗?一种力量鼓舞着我,我用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说服了卫生员,又跑到水库工地上去了……
伟大的党啊,我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您的。我要永远做您忠实的儿子,做人民的勤务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哪怕高山、大海、巨川,就是头断骨粉,也身红心赤,永远不变。
链接材料:
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30.根据第二则日记,将雷锋帮助老太太的具体过程补充完整。(每件事用三个字概括)
背包袱—— ——找座位—— ——找住址
3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外面的暴风雨撕裂了我的心。
32.在第一则日记中,找出与第三则日记画横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33.阅读第三则日记,我们能感受到“大家”身上的哪些革命精神?
34.第三则日记中加波浪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母在
①仲秋的午后,散落村庄周沿的梯田一片灿黄,微风拂面而过,裹挟着阵阵稻香。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
②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
③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近旁地上,搁着一把柴刀、一个千沟万壑草汁斑斑的树头儿。母亲还没来得及切草。我拉了张小矮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母亲急拽我肩膀,试图收走我手中的柴刀。母亲拗不过我,赶忙找来两双麻布手套:“你真要切,把手套戴上,小心点。”另一双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刺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
④父亲终究也没听我的:“要戴老早戴了,手套戴着,豆荚不好捏。”为不漏下豆荚里的每一粒豆子,他宁愿刺手。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屎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屎,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⑤我戴上手套,继续咚咚咚地切猪草。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细细碎碎切完一大堆解放草后,腰腿酸麻。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两桶猪食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剧烈地晃动着,汤汁溅溢一路。母亲年轻时,两手可凌空各提一桶三四十斤的猪食健步如飞,桶内却波澜不惊。如今,她的臂力大不如前。
⑥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我静静地伫立一旁,望着她那满头银丝,忍不住劝她:“你和爸以后活都少干点,明年猪别养了,身体要紧。”在城里工作成家后,由于种种羁绊,我每年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让人担心的是两位老人的身体。
⑦ “我们都老了,不要紧,不要为我们担心。你还年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胃不好酒要少喝点……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
⑧猪已经吃饱,打着饱嗝走开了。母亲关上猪栏门,提起两个空猪食桶,喊我跟着她一起回家。走在母亲的背后,我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又做回了儿时母亲的“小尾巴”。
⑨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篾箩里装豆子。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匝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赭红色的夕阳下,割稻的乡亲们也挑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庄的上空,已炊烟袅袅……
⑩望着家乡这一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情境里,时光若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就叫“父母在”。
(《光明日报》2019年04月,有删改)
35.文章围绕“父母在”写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36.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⑨段划浪线句的妙处。
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匝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
37.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中父母的人物形象。
38.阅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划线句的理解。
39.比较阅读文章第①段与下面链接材料,说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以及作用方面的异同。
【材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冷雨热茶
①夏夜,一场暴雨扑灭了天气的燥热。我从单位出来,顺着街边屋檐的水帘,躲进了最近的一处公交站。
②打车软件提示我,没有人接单。再试试看吧!没等我的指尖碰到屏幕,耳边就传来一阵汽车的鸣笛声。我抬头一看,一辆出租车打着双闪缓缓靠近。
③我以最快的速度钻进车里,还是没躲过暴雨,身上被淋透了,“小伙子,淋湿了吧?”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我抬头一看,灰白色寸头,眼睛眯成一弯月牙的司机正看着我,满脸热情,就连皱纹也显得红润饱满。
④我擦了擦身上的雨水,浑身发冷,正准备找个舒服的姿势蜷一会儿,等待到站,忽然,一个暖水壶递到我眼前。“冷吧,喝口热茶!”司机师傅左手把着方向盘,眼睛看着前方,右手也不知从哪里掏出个暖水壶在我面前晃悠着,示意我喝一口。
⑤此刻,我最需要的正是一口热茶。我连声道谢,赶紧打开喝了一口,一股暖流直达丹田,浑身舒坦。
⑥“嘿,怎么样?我这茶可是好茶!”他得意地笑了起来。我算是爱喝茶的人,逢茶便要品一品。然而眼前的这一壶茶,我实在是难以判断。能喝出来这是绿茶,但闷泡时间太长,管你什么明前雀舌,还是雨前甘露,早已喝不出滋味来。但在这一刻喝下的这一口,犹如来自天堂的甘露,令我感到极大的幸福。“嗯!好茶!舒服!”我把暖水壶还给他,竖起大拇指,一半真心,一半礼貌。
⑦……他用右手拍了拍怀里的暖水壶,说:“明天啊,我这辆车,连同我这个人要一起退休啦!”他眼里闪过一丝黯淡的神色,“偏偏今天下这么大的雨,我后来一想,都最后一天了,下冰雹也得出车啊!”我问他:“您开了多少年出租?”他伸出右手,比了个一,又比了个五,“这个数,我跑了十五年出租,到明天我正好满六十,嘿嘿!退休!”我算了算,又问他:“那您之前干什么呢?”
⑧大概是没有哪个乘客问过这个问题,他算是打开了话匣子,一股脑儿地跟我讲起他的奋斗史来。
⑨他出身工人家庭,子承父业,在工厂做了十几年工人,后来辞职出来做生意。“不过我这人太实在,干买卖总吃亏。”说罢自己又嘿嘿地笑了起来,有些腼腆,仿佛在嘲笑着从前的自己。
⑩不等我问,他接着说起来:“我干买卖那会儿,我一哥们儿,老于,就在开出租了,那会儿可了不得,一个月万儿八千的不是问题,他一直让我跟他一起干,可是我倔啊,要自由啊,就一直没干,后来钱亏没了,就又想起他来,他倒是够意思,还让我跟他一起干。他白天开,我晚上开,挣个生活费,谁知道我这夜车一开就是十五年……他喜欢喝茶,每天交车的时候就泡壶茶留在车上给我,说晚上喝了不困。”
⑪我总算知道了这热茶的来历。
⑫“我跟他特有意思,每天都见,又每天都不见,见面不到五分钟就交车走人,倒是他这个茶我喝了十五年,对茶比对他有感情。”说完他又嘿嘿地笑了起来。
⑬“等你们俩都退休了,就可以好好喝茶了。”我笑着说。
⑭“本来是有这个打算的,可是老于年前生病,死啦!我嫂子把他剩下的茶叶都给我了,但是我十几年都喝现成的,不会泡啊!弄了半天也不是那个味道,你说这茶是不是挺奇怪的东西,不就是开水冲吗,怎么味道就是不对呢?”
⑮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两个人同时陷入了沉默,沉默了半天,我到家了,雨势也终于小了一些。我刚下车,就听见他在我身后摇下车窗,对着小区门口值班的保安喊:“兄弟,有热水吗?给我续一点儿!”
⑯这座城市被一场暴雨冲刷得一片狼藉,天亮后,又很快恢复了平静。我坐在窗边,鬼使神差地泡了一杯绿茶,我知道,今后北京的街道上,又少了一辆出租车,它们有一模一样的外表,内里却有不一样的温度,唯有在冷雨之中,才能显现出来。
⑰漫漫人生路,命是冷雨,情是热茶。
(选自2019年第9期《读者》,有删改)
40.文中这位司机师傅向“我”讲述他的奋斗史,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41.文中画线句子中,“我”“一半真心,一半礼貌”的原因是什么?
42.这位出租车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3.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44.从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 。
阿长是: 。
45.阿长来问《山海经》,而“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6.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7.“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什么?
48.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 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了对阿长的讨厌之情,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水安她的魂灵!”这叫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议论。①照应题目“平坐是一种情感”,点明“平坐的情感”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亲近。②深化主题,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在埋怨别人的狡黠,别人对自己的不公时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等待人了,是不是和别人平坐了。③呼吁人们向乡间的老叟们学习,尊重农民工,这样才会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
【详解】考查基本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作用。文章最后一段是明显的议论,作用可从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和论述内容的现实意义等几个角度作答。
结合选文第⑪段“平坐,或许是一种尊重;平坐,或许是一种亲近;平坐,或许是一种情感”可知,结尾句作者对“平坐”的内涵和意义加以阐述,照应了标题“平坐是一种情感”,使文章主旨更加深刻;
结合选文第⑪段“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抱怨别人的狡黠,我们常常抱怨别人对自己的不公,我们常常感觉自己身陷生活与社会的连环漩涡,但你想没想过放下自己,让自己同那些来自社会各角落的人平起平坐过呢?乡间的老叟们常常席地平坐,所以他们拥有五湖四海的朋友”可知,这里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但你想没想过放下自己,让自己同那些来自社会各角落的人平起平坐过呢?”一句引发读者思考,呼吁人们要向老叟们学习,学会席地而坐,这样才能广交朋友。深化了文章主旨,耐人寻味。
2.①在叙述描写中抒情。通过叙述描写父亲的往事、父亲劳作的模样儿,抒发了作者的赞美、怀念之情。②在议论中抒情。第1、2、8段的议论句,都反映出父亲给“我”长久和巨大的影响,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想念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文章第③段记叙父亲“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或冒着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接下来,作者在第④—⑦段具体记叙父亲翻地的过程,描写他劳作的模样儿,在第⑨—⑬段写父亲面对劳动的收获,与乡亲们的对话描写,表现父亲是一个热爱劳动、大方勤劳的人,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第①段的议论“最使我记忆犹新、不能忘却的,还是父亲在他活着时劳作的模样儿”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通过第②段的“他是农民,劳作是他的本分,唯有日夜的劳作,才使他感到他是活着的和活着的一些生存与意义,是天正地正的一种应该”和第⑧段的“因此,你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和土地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似乎明白,作为农民,人生中的全部苦乐,都在土地之上、都根在土地之中、都与劳作息息相关;或者说,土地与劳作,是农民人生的一切苦乐之源”可知,通过议论,表明了父亲给我的教益,对我产生的影响,也抒发了对父亲的想念之情。
3.本文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揭示文章主题,将记叙和议论巧妙结合。文章主体以记叙为主,具体写“我”积极设法打通电话,保证航班准时起飞这件事,结尾由此发表议论,画龙点晴、点明应该积极面对困境,走出优秀人生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
文章①-⑤以记叙为主,叙述了十多年前“我”积极寻找解决措施,并想方设法做好天气报告送上飞机,使航班最终没有延误这件事;
⑥⑦段是由事件生发的议论,指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原地安静等待总是我最后一个选项。当世界对你说‘不’的时候,你的选择,就是你未来的人生”,画龙点睛地揭示了文章的这一主题,启示人们在遇到困境时,不要一味等待,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方法,走出困境,走出优秀的人生。
4.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五种。
第④段是作者对看到的两个小孩救助蝴蝶这一事件的看法和观点,所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从“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可知,通过作者的思考,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可知,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同时也是对当前人性冷漠自私的社会现状的批判,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荷花的外在形态之美,与下文的残荷对比,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做铺垫;第⑦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
第④段描写了五六月间的荷花颜色及身姿,突出了荷花的外在形态之美,因此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结合下文内容分析,文章第⑥段描写了残荷各种各样的姿态,第⑦段写残荷的精神,表达作者对残荷精神的喜爱和赞美。因此这段话描写荷花的美是为下文做铺垫。
文章第⑦段是在第⑥段对残荷形态的描写的基础上抒写自己的感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这些语句是对残荷精神的评价和赞美,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6.表达方式:议论、抒情;作用:抒发了“我”对母亲的赞美、怀念感激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都有各自不一样的作用,划线句子在文章末尾,有点题总结作用,以此来考虑。
画线句“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作者连用三个“如果”论述自己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和宽以待人的品质,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感激和赞美。
7.议论。作用是这种一轮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掌握。表达方式有五种: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划横线的句子“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表明了作者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个句子一方面交待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也让读者感受到敌方政权必定失败的命运,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使本则新闻更具政治性和思想性,便于读者理解。
8.B 9.第一面之缘是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伤,躲进一户人家,一位文静的姑娘搭救了我,并为我包扎伤口,要我换下血衣,躲避警察的追捕;第二面之缘是我和姑娘相约在丁香花下“还衣”并依依惜别。 10.“上千名”“挥舞”刻画出反动军警数量之众和动作的凶猛;“赤手空拳”“招架”写出学生们的无助和软弱。此句一方面体现出反动军警的飞扬跋扈和凶狠残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处境的凶险,进一步表现出斗争的艰难。 11.从我躲进她家后,她搭救我可见其见义勇为;从她为我包扎、要我换下血衣可见其关心体贴爱国学生,有正义感;从为我包扎时问我“弄痛了您没有?不难受吗”中可见其善良;从她执意要我换下血衣,可见其细心和深明大义;在丁香花下“还衣”的对话中,可见她敬佩我的爱国行为,对志士的鲜血充满同情。 12.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作者赋予丁香花以象征意味,它代表的是作者和那位姑娘在特殊情况下所结成的“革命情谊”。 13.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美好的“革命情谊”的怀念、赞颂和珍视。
【解析】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由第①段“在这两年当中,我经历过一些严峻的考验,甚至执行过一些相当危险的任务”可知,作者在这两年的岁月是不平凡的,故此处“峥嵘”的含义是“不平凡、不平常”。
故选B。
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第②段“我在前面跑,两个警察在后面追,我后脑勺挨了一下警棍,鲜血渗出了便帽,滴在天蓝色的大褂儿上”,第四段“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迅速地用熟练而轻快的手指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孔”,第⑥段“从衣柜里拿出一件蓝布大褂儿和一顶旧呢帽”可归纳出:“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了伤,在逃跑时躲进一户人家。一位姑娘救了“我”,不仅替“我”包扎伤口,还细心地要“我”换下血衣,以免被反动派认出。
根据第⑨段“我只好写了一封短信,请她在下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亲自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旁边的紫丁香花丛附近,取回我借去的大褂和呢帽”,第⑮段“她将手上的纸包递给我:‘给,这是您那天换下来的布大褂和便帽,上面的血迹我给洗掉了。多可惜,这是志士的鲜血啊!’”,第⑱段“临别时我们轻轻地握了握手,手指尖仅仅接触到对方的手指尖。她走到离开我约莫十多步的地方,迅速地回过头来望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依依惜别的样子”可可归纳第二件事为:“我”写信约姑娘在紫丁香花丛附近送还她大哥的衣服,她也把“我”换下的血衣洗净后还给了“我”,分别时“我们”彼此惜别,却最终没有互通姓名。
10.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赏析词语应该先解释词语,然后结合原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说明的场景或者情感。
“上千名”表示数量,说明了反动军警人之多;“挥舞”是动词,说明了反动军警之凶狠;“冲击”意为冲*进击,说明了反动军警残暴;从而体现了反动军警们的以多欺少,凶狠残暴。
“赤手空拳”比喻没有任何依靠,说明“我们”势单力薄;“招架”意为抵挡,我们用竹竿来抵挡警棍、皮鞭、大刀片,可见“我们”的无助,体现了“我们”处境的凶险,也体现了进行斗争的困难重重。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第④段“您不能出去。这个样子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可知,“姑娘”见义勇为;
根据第④段“来!让我先给您包扎一下”“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迅速地用熟练而轻快的手指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孔”可知,“姑娘”有正义感,细心;
根据第④段“关切地问道:‘弄痛了您没有?不难受吗?’”可知,“姑娘”的善良;
根据第⑥段“她拦住我:‘不行,您身上有血迹,警察会认出来的,得换上衣服,戴上呢帽!’”,第七段“她有点生气了:‘唉,您这个人呀,真是个书呆子!生死关头,逃命要紧嘛,还顾得上那么多礼数?’”可知“姑娘”深明大义;
根据第⑮段“‘多可惜,这是志士的鲜血啊!”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可知,“姑娘”敬佩我的爱国行为,对革命志士充满崇拜和同情。
12.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回答题目的作用时,可以分为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要具体结合文章来解答;结构方面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吸引读者兴趣。
根据结尾段“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经过,要说是‘爱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说是友谊呢,又和普通的、寻常的友谊不太一样,好像多了一点什么东西——革命的情谊,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可知,作者赋予了丁香花象征意义,即“革命友谊”。“丁香花下”在结构上又能够激发读者兴趣,引人遐想。
13.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两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结尾段“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经过,要说是“爱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说是友谊呢,又和普通的、寻常的友谊不太一样,好像多了一点什么东西——革命的情谊,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运用的是议论,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友谊的珍视和赞美;
“不知怎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每当我一看到紫丁香花,一闻到紫丁香花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人,仿佛又看到她那消逝在紫丁香花丛中的身影,仿佛又听到她离去时轻轻的脚步声”运用的是抒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的革命友谊的怀念。
14. 姐姐回家,快活迎接 春节期间(直到上元),骑马访亲 放假回家,骑马过瘾 15.示例一:通过叙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过;通过描写人物衣着、途中景物与人物活动,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表现了“我”愉悦的心情;通过议论,表达对美好境界和美食的赞美;用“最喜那满天星斗”抒发对家乡夜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作者在写“端阳访友,骑马赏景”这件事中运用了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作者细致刻画了人们在端阳初夏时分自由在的生活状态,字里行间都散发着过往生活的纯朴,以此抒发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逝去时光的眷念之情。(答对其中两处即可) 16.文章大量使用短句,如“雪掩春田”“到家掌灯了”“东岭,西洼,河埃,丛林”等,使语言节奏明快;文章运用许多典雅的词、句,如“驰骤竞赛”“宜人”“踪迹殆遍”,引用典故,如“徐庶走马荐诸葛”,引用古诗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语言典雅。 17.作者以时间为序,回忆了不同时期与骑马相关的往事,表达对少年时代的怀念,作者说孩子时代梦如同雨中的花朵,一招就落,“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伤感,“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我有点儿想家”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
【分析】14.考查概括事件。
第一空:“人,说着就会慢慢儿长大的……”一段记叙的是姐姐出阁以后骑马回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要在庄头眺望,看见了马上的客人,母亲喜欢的掉泪,我们也快活的像几只鸟。可概括为:姐姐回家,快活迎接。
第二空:“那样直到上元……”一段记叙的是春节期间,或者是上元期间,人们总会骑马往亲戚家走动,那些日子里,家里最热闹。可概括为:春节期间(直到上元),骑马访亲。
第三空:“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一段记叙的是我当学生后,七天一回家,回家后都要过过马瘾。尽管父亲会呵叱,却有慈爱喜悦的心。可概括为:放假回家,骑马过瘾。
15.考查赏析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端阳,正是初夏”“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点明了时间的推移。“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驱马过三家村边”“到家掌灯了”点明了地点的转换。
描写:“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是环境描写,“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是对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是对人物语言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环境的优美,人物心情的愉悦。
议论:“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是作者的议论,前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肯定与赞美。后者表达了作者对美食的赞美。
抒情:“最喜那满天星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夜景的喜爱之情。
16.考查赏析语言特点。紧扣题目中的“节奏明快与典雅”,结合画线句分析即可。
画线句大量使用短句,如“雪掩春田”“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到家掌灯了”“东岭,西洼,河埃,丛林”等,短句使文章的语言节奏明快。
画线句用词典雅,如“掩”“驰骤”“宜人”“最喜”“殆遍”“洒脱风雅”等。引用典故,如“徐庶走马荐诸葛”,引用古诗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语言典雅,富有文学色彩。
17.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作者以时间为序,回忆了三四岁时骑马唱歌、迎接姐姐骑马回家、年初三四赛马、上元骑马访亲、孟春时节骑马踏青、端阳骑马赏景、放假回家骑马过瘾、祖孙骑马郊野漫游等事件,表现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的怀念之情。
“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一转眼,曾经的孩子就成了大人,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伤感。
“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时光流转,家乡变得苍老,人事也充满了坎坷纷乱,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之情。
“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8.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好客;善良宽厚,坚毅刚强的品性。 19.【A】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因“我”回家过年而喜悦,又因“我”即刻就要返校而惊讶和无奈。
【B】运用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我”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 20.示例:①②段写母亲勤俭诚实,辛苦持家,让“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④段写母亲好客,“我”也有“好客的习性”;⑤写母亲给亲友邻居帮忙,教会“我”宽厚待人;⑥段写母亲不软弱,从容应对变乱,使得“我”拥有了坚毅刚强的品格;⑦段写母亲借钱送“我”升学、除夕送“我”离家,对儿子理解、支持、疼爱。⑧段总写母亲对“我”的影响。文章是以母亲对“我”的影响为线索,将有关母亲的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 21.示例一:“可是,母亲并不软弱。”总领第⑥段,强调母亲不软弱,引出下文写母亲在变乱中的坚强表现。
示例二:“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包含母亲的无限心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心疼。
示例三:“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一句总括性的评价,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深深感激。
【解析】18.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需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作答。
从第②自然段中,母亲在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及第③自然段“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这些内容可知,“我”从母亲身上学得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习惯;
由第④自然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可知,“我”从母亲身上学得了好客的习性;
由第⑤自然段“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及第⑥自然段“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可知,“我”从母亲身上学得善良宽厚,坚毅刚强的品性。
据此作答即可。
19.(2)本题考查赏析语言。
【A】“母亲笑了”是写母亲的神态,写出“我”在除夕“请了两小时的假”回家过年带给母亲的惊喜;“她楞住了”“她才叹出一口气来”是对母亲的神态、动作描写,写出母亲“听说我还须回校”时的惊讶、失望,“她才叹出一口气来”表现出母亲内心深深的无奈。
【B】运用了两个“心痛”,反复强调,突出作者内心的强烈痛苦之感,“还能说什么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作者对母亲去世后内心难以排解的悲痛,以及不能再奉养母亲的遗憾和自责,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20.本题考查文章的构思。
文章①②段写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辛苦持家,“我”从母亲身上“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④段写母亲好客,以致“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⑤写母亲热心“给亲友邻居帮忙”,教会“我”宽厚待人;⑥段写父亲去世,遭逢变乱,“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使得“我”拥有了“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性格变得坚强;⑦段写母亲借钱送“我”升学、除夕送“我”离家,对儿子理解、支持、疼爱;⑧段写“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由此可知,文章以母亲对“我”的影响为线索,将有关母亲的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1.本题考查议论性语句的含义及作用。解答此题,要先准确找出议论性语句,再结合所处的语言环境理解其含义和作用。记叙文中的议论能点明主旨、深化主题作用。
如,此段中“可是,母亲并不软弱。”这句话首先承接上段“她宁吃亏,不逗气”,语意突转,强调母亲虽然有吃亏的品质,但性格上有坚强的一面,由此而引出第⑥段的叙事,并且还是此段叙事的主旨概括,是对该内容的总领,表现她在乱世中坚强的一面、从容的一面、倔强的一面。
再——“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这句话是对母亲在变乱中艰难处境的评价,更能突出母亲坚毅刚强的性格。“这惊恐,这紧张”“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表达对母亲的处境艰难的难过与内心的心酸;反问表达是母亲为了家人已负重前行,理解她那份“惊恐、紧张”的情绪。
还有,“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写通过对比,突出母亲才是“我”真正的老师。这是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的写照,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把性格传给“我”,给“我”生命的教育的深深感激之情。
22.①得意 ②怒不可遏(愤怒)、 嘲笑 ③不自在、 酸楚 23.(1)一是强调了与母亲争吵时,“我”正处于“反叛”的青春时期;二是能够表达出后来“我”的反思与后悔。
(2)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我”的心理, 将发怒的“我”比作“撒泼的小兽”,写出了“我”在冲突时撒泼的神态;全句采用“不仅……反而……”的句式, 从侧面写出母亲的慈爱、 温柔与和善,与“我”的撒泼形成鲜明的对比。 24.三处环境描写,显示了夏夜的凉爽、宁静、忽明忽暗的特点,写出了母亲简洁的话语在“我”的内心产生的影响非同凡响,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25.两篇文章的结尾,都是通过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歌颂。
【链接文字】在作者的情感中蕴含着深深的惋惜与遗憾; 赞颂了母亲的平凡、可爱与能干。而选文的结尾,在作者的情感中蕴含着深深的自责与悔恨; 赞颂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
【分析】22.考查筛选信息。
①根据第四段中的“我得意得不行”可得:得意。
②根据第六段中的“有那么一霎的怒不可遏,瞪大了眼睛不说话”可得:怒不可遏(愤怒)。根据第九段中的“带着挑衅的火药味,我嘲笑她,眼里使劲儿推出挤兑的眼神”可得:嘲笑。
③根据第十一段中的“在这样灼灼的目光下,我竟是越发不自在了”可得:不自在。根据第十三段中的“我一时鼻尖酸楚”可得:酸楚。
23.(1)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反叛的青春里”点明了我“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具体时间,强调了我与母亲发生争执时我正处在青春的叛逆期这一特殊时段。作者将这一时间段命名为“反叛的青春”,也表明了我知道事情真相后的反思与后悔之意。
(2)考查赏析句子。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把自己比作是“撒泼的小兽”,这是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以自己的身体为筹码与母亲抗争时的情态。“不仅……反而……”表示语义上的递进,联系后文“带着宠溺、 饶有兴致地观赏我独演丑角”可知,母亲的慈爱、 温柔与和善和我的撒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爱这一主旨。
24.考查赏析环境描写。第十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这凉爽的夏夜”表现了夏夜的凉爽。第十二段中的“夏夜的蝉鸣”以声衬静,表现了夏夜的宁静。第十三段中的“明了又暗的月色”突出了夏夜忽明忽暗的特点。联系第十二段中母亲和我的对话,可知这三处景物描写衬托了母亲说的话里包含的深切的母爱对我内心产生的影响,让我明白了自己行为的不可取与荒谬。也烘托了我此时内心的反思与后悔。
25.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问:从表达方式来看,本文末段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了我知道真相后的后悔与反思,也表达了我对母爱的感激之情。链接材料同样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母亲的努力与能干,表达了对母亲未能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的遗憾之情。
第二问:本文末段中的“它成为我心中不可触碰的禁区,连同那晚初现疲惫的母亲”表达了我的后悔与反思,母亲因为我的“残忍”而变得疲惫,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对无私母爱的赞美之情。链接材料肯定了母亲平凡,强调了母亲的努力与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与歌颂。“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没有成为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的遗憾与惋惜。
26.有点心急 心情淡然 欢喜欲狂 2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28.第⑧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29.AE
【详解】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的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作答。
第一空,从③段“昙花移植到花盆里……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可知“我”的心情是“有点心急”;
第二空。从③段“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可得出“心情淡然”;
第三空,从⑤段“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可知“我”的心情是“欢喜欲狂”。
2.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昙花当作人来写,昙花具有了人的情态,“低首含羞,微启小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昙花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根据短文内容可知,第⑧段,“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这是作者的议论、抒情,点明昙花美好的品行令人敬佩,抒发对昙花的喜爱、赞美之情。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要简明的语言说明了昙花的形态特征、开花时间,产地等。
4.A.错误,此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没有语言描写;
E.错误,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故选AE。
30. 扶上车 送面包 31.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突出地写出了雷锋同志在当时危急的形势下,自己要上工卫生员却不让的矛盾、痛苦的心理。 32.看到战斗英雄黄继光的遗像,我把他剪下来贴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每天写日记,我要先看看他,想想他。 33.为党为民,不怕苦、不怕累,临危不惧,乐观主义精神等。 34.抒情 抒发了雷锋同志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的强烈感情。
【分析】30.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根据题意和已给出的三个步骤,将帮助老人的整个过程分为五步,再概括出第二和第四步骤的关键信息。根据“我急忙赶,上前去,帮助老人背起包袱,搀扶她上火车”可得:扶上车;根据“我拿出在车站买的两个面包,送给老太太一个”可得:送面包。
3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修辞手法角度入手,答出具体语境下人物的心理。比如:“暴风雨”用“撕裂”,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雷锋同志在抗洪抢险的紧急情况下,生着病也要去上工,卫生员却拦住他不让去,此时雷锋内心是焦急、痛苦而又矛盾的。
32.本题考查辨识“照应”这种写作手法的能力。文章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的需要,在文章的前面做一些必要的暗示,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仔细阅读。注意要“在第一则日记中”找出相照应的句子,根据“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像”这一信息,可找到相应的句子,即:看到战斗英雄黄继光的遗像,我把他剪下来贴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每天写日记,我要先看看他,想想他。
33.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精神的能力。注意题*关键信息“大家”“革命精神”,根据第三则日记中“大家挥舞锹镐越干越欢,什么苦呀,累呀,全不在话下,只想到保住水库就是保住了煤都”可知,大家为了党和人民不怕苦累,拼命苦干;从“大家顶风冒雨越干越欢”等语句可知,大家面对自然界的风雨,毫不畏惧,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4.本题考查辨析表达方式的能力。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我要永远做您忠实的儿子,做人民的勤务员”“也身红心赤,永远不变”,这是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主要抒发了雷锋同志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做出自己的贡献。
35.①父亲打豆子;②母亲不让我切猪草;③母亲喂猪;④父亲母亲互相关心对方;⑤父亲挑豆子回家。 36.示例一: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豆子簇拥在篾箩里的情形,也表达人物丰收的喜悦满足之情。
示例二:这句话句式整散相间,错落有致,语言自然洒脱,富于变化,读起来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37.①“母亲烧猪食,父亲打豆子”可见父母能吃苦耐劳;②从“母亲让我给父亲送手套,父亲让我传话给母亲”看出父母之间彼此关心,相互体贴;③从“我们都老了……我们就放心了”等语句可见父母疼爱子女等。 38.示例:父母健在,儿女依然可以享受父母给予的爱护和照顾,也能随时表达对父母的孝心;父母离去,儿女就失去了心灵的依靠和慰藉。此句照应标题,直接抒发了“父母在”的幸福感,点明主旨。 39.示例:都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文章第①段描绘了仲秋丰收美好的景象,营造出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引出下文对父母生活场景的叙述。链接语句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表达了“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解析】35.本题考查故事情节概括。
从第②段的“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可概括出,父亲打豆子;
从第③段的“我拉了张小矮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可概括出,母亲不让“我”切猪草;
从第③④段的“另一双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屎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屎,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可概括出,父亲母亲互相关心对方;
从第③④段的“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和第⑥段的“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可概括出,母亲烧猪食、提猪食、喂猪;
从⑨段的“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篾箩里装豆子”“割稻的乡亲们也挑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可概括出,父亲装豆子,挑豆子回家。
3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炼字、感官等角度入手。然后结合题干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本题中主要是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豆子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成熟饱满的豆粒在篾箩里拥挤的状态,表达了“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满足之情。或者此句恰当地选用了不同的句式,产生了整散相间,句式交错,长短结合,起伏跌宕。
37.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特征概括。
从“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等情节中可概括父亲与母亲共同的特征——勤劳、朴实;
从“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我拉了张小矮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等语句,可见父母疼爱子女;
从“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剌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尿等他去铲,脏”等句,可见父母彼此关心,相互体贴。
38.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结合文章人物的事件来看,“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享受父母给予的爱,而当父母离去,温馨的家也就荡然无存,我们将失去依赖。此句直抒胸臆,点明文章的主旨:父母渐渐老去,更要珍惜“父母在”的每一天,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抒发了“父母在”的幸福感。
39.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同:都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异:此文第一段,描写了“仲秋的午后,村庄周沿的梯田”“微风拂面”“阵阵稻香”,渲染出一派祥和温馨、宁静美妙的情境,引出下文与父母有关的几个生活场景的叙述。
链接语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运用了比喻(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和拟人(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的手法,以静写动,把山写活了,烘托出行船之快和“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0.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补充交代出租车师傅开出租车的来龙去脉,回答了“我”的提问,侧面表现了老于这一人物厚道、热情、善良的品质。 41.“我”在遭遇冷雨淋透之后得到陌生的出租车师傅来得恰到好处的热茶,因而真诚道谢;同时,这茶闷泡时间太长、水质欠佳,对于懂得品茶的“我”而言,实在不算好茶,因而“我”礼貌地答谢。 42.①是个热情的人。如“我抬头一看,灰白色寸头,眼睛眯成一弯月牙的司机正看着我,满脸热情,就连皱纹也显得红润饱满”。②是个重情义、念旧的人。如对朋友,其实他不会品茶,但茶是老于留下的,于是他坚持喝茶;对工作,这样的暴雨之夜,坚持最后一次出车。③是个真诚、坦诚的人。如主动为陌生的乘客奉上热茶,且拉家常般地叙述自己的经历等。 43.总结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冷雨带来命运中的一次邂逅,一壶陌生人奉上的热茶又带来了一份温情,进而感慨生命中常有巧合、偶发的事件,但是热情、诚挚、珍惜之情常怀心中;巧妙点题,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揭示并升华了本文的主旨。
【分析】40.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插叙)理解。插叙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往往有补充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对事件解释说明。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上下勾连,使文章浑然一体等。文章叙写了“我”坐车的一段经历,文章插入了一段出租车师傅的人生经历,既补充交代出租车师傅开出租车的原因的同时,又回答了“我”的提问“那您之前干什么呢?”,通过对话侧面写出了了出租车师傅的厚道、热情、善良的品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结合文章3~6段内容,“我”在等车遭遇冷雨淋透,得到出租车师傅给的热茶,因而产生真心的感谢;然而,这茶闷泡时间太长、水质欠佳,对于懂得品茶的“我”而言,实在不算好茶,因而“我”其实也是礼貌地答谢。所以,是“我”出于“一半真心,一半礼貌”。理解分析作答。
42.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文章内容看,出租车师傅给“我”热茶喝,可见其是一个热情的人;出租车师傅与“我”在车上谈论自己的人生经历,可见其是个真诚、坦诚的人;他坚持喝老于留下的茶,可见其是个重情义、念旧的人。据此概括作答。
4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或思考。文章的结尾写到“漫漫人生路,命是冷雨,情是热茶”,从内容上看,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提示了文章的主旨——人间的至诚的情感;从结构上看,总结了全文,与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据此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44. 做学问之人,有些书呆子气 “我”的保姆,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很有心,并很爱护“我”。 45.表现了“我”对阿长的轻视,为下文阿长赠书设下了伏笔。 46.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7.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48.霹雳”“震悚”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的震惊程度和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的心理。 49.欲扬先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永恒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我”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抒发了对阿长的感激、敬爱。
【解析】44.从“我”念念不忘于《山海经》和经常搜集绘图的书,可以看出“我”有些书呆子气和爱做学问;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可以看出阿长有心,很爱“我”。
45.根据第一段中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作答“我”为什么不向长妈妈说买书的事,表明了“我”对从长妈妈这里得到这几本书不报任何希望,当然里面也有对长妈妈的轻视,同时也为下文长妈妈为“我”买来书埋下了伏笔。
46.根据题目要求,回到原文并找到相关语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从中提炼出答案即可。
47.“这”作为指示代词,其指代的内容一般在前文中即可找到。
48.此句是心理描写,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了解当时“我”惊喜的原因,从而理解“我”对阿长态度的变化。
49.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阿长的我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