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八骏颜色各不相同,但却少被提及形态,可以说,郎世宁是特意创造了这匹瘦马,而且在不同的画作中反复出现这个形象。
瘦马何解《八骏图》画的右上角曾有“经畲主人”(果亲王弘瞻)题写的一首七言古诗:
郎卿画马非画马,凭仗秃笔写胸臆……雾鬣风毛互怜惜,一匹眠沙气自昂,一匹龁草神偏适。卓然一匹森天骨,有买讵惜千金掷,四蹄雪白欲飞空,骁腾讵数奔虹赤,怪来一马形最羸,崚增并露十五肋,只恐长怀万里心,众中牵出无人识。
这里介绍了每匹马,其中对这匹瘦马的说法是“只恐长怀万里心”,在果亲王看来,这匹瘦马代表了它长怀着万里奔跑的壮志雄心,正因为勤于奔跑,才有这样消瘦的羸弱身形。
果亲王的解读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故事相似,即伯乐相马。相传伯乐受楚王委托,寻找能日行千里的骏马,某天看见一匹拉着盐车、累得呼呼喘气的马儿,这正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但此刻它却骨瘦如柴,被当作不中用的拉车马,还被嫌弃吃太多,没力气。
但伯乐慧眼识马,买下它并精心饲养,马变得精壮神骏后,驮着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功劳。
作为此马的创作者,郎世宁的意图就隐在这里吗?其实,郎世宁为何画瘦马,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确实的资料,但结合郎世宁的身世遭遇,上面这个千里马的解释还是挺行得通的。
郎世宁来华是带着任务来的,也就是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但那会儿中国早就有自己的一套信仰了,而且发展了上千年,在本土已根深蒂固,加上彼时的清朝国力正盛,所以根本不把这些传教士放在眼里。
于是传教士们为了吸引皇帝的眼光,就献出了各种西洋玩意儿,比如钟表。郎世宁则是靠着他的绘画才能,才被留在了清宫里。
然而即使我们现在看来,郎世宁的名气和成就都很大,但在中国本土上,在这个已有几千年绘画艺术的大国,郎世宁未必那么受重视,换言之,他的画可能会带给皇帝新奇的感受,但未必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所以才有郎世宁努力研究绘画,将中西结合,尽力创作出让皇帝满意的作品。
在传教事业上没有突破,艺术创作上又屡屡受挫,作为外乡来客,郎世宁的苦闷和焦虑可想而知。或许这些瘦马形象,正是他对这种不得意境遇的一种表露。
杜甫在被贬官华州时,写了一首《瘦马行》,他说“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在杜甫的描述中,这是一匹被遗弃的官马,正和他当时的处境相同,借瘦马来暗示(已经是明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这与郎世宁当时传教艺术双事业皆失意的心境颇为相似。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郎世宁奉旨为爱乌罕国王送给乾隆的四匹纯种阿拉伯马(阿富汗)作画,绘成《爱乌罕四骏图》。结果乾隆却看着不太满意,他赞誉郎世宁的写实“著色精细人毫末”,但却话锋一转,又说他的画“似者似矣逊古格”,后来又让画家金廷标又画了一幅更有神韵的骏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