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入某所大学的重要资格线,叫什么呢?是叫投档线还是录取分数线呢?相信很多家长和考生都会异口同声地答“录取分数线”,其实不然。
官方定义是这样的:
投档线:院校投档分数线是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投档分数线,简称投档线也称调档线或提档线。
投档比例
为了招收到最优质、最适合的学生,也为了保证录取的圆满完成,90%的高校在调取学生档案时,都会超出计划数来超额调阅,这时候实际调阅数与计划数之比就是投档比例。
一般一所学校的投档比例为1:1.2,意思是,某院校计划招100个人,就会调取120份考生档案,之后按照筛选退掉后面多余的20个人档案。
一本大学计划招收20人,而填报该校且成绩在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有50人。
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2倍(30×1.2)需投档14份到W高校,计算机将这50人按招投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16位考生的招投总分即为A校本批次的投档线。
这入档的14名考生,经学校审阅,择优录取其中15人,将不予录取的3人档案退回省招办。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投档比例”比你主观填错志愿更可怕。因为,它是省招办根据招生计划、高考成绩、当地政策等因素,硬性规定的录取规则之一。也就是说,每年总会有部分考生因为这个“投档比例”被退档,无缘大学或降于下一个批次录取。
再来重温一下这两条线的定义:
录取分数线:即招生院校按计划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或者是分专业最低分数线。
投档线: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即投档比例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投档分数线,简称投档线。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到录取分数线和投档线最相同的地方,就是两者都是“最低分数线”。
不同点在于一个是院校录取完成后形成的最低分数线,而另一个投档线是院校投档完成后形成的最低分数线。
投档线自然形成
投档线是高校调取考生档案之后,自然形成的一条最低分数线,故而,只要院校投档或录取过程没有完成,投档线都将不会率先出现。就好像,风过后,沙漠才会现出一条条有规律的纹路。
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参照前5年的院校投档线,并求取平均值,这样才能估算出一个今年合理的投档线数值。
不过,投档线还受招生计划、考生志愿填报情况、当年专业冷热度等因素影响,部分院校投档线会有较大幅度波动。
投档线:
投档线也叫院校调档线或校线。
院校在该批最低录取控制线的基础上,根据当年本校公布的调档比例、考生报考人数、考生分数和本校在该省市的招生计划确定。
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调档线,同一院校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省份的调档线都不相同。其中已录取考生中最后一名考生的成绩就是该校当年在该省的投档线即校线。
省控线:
省控线即常说的录取分数线,是指各省份招生主管部门(省教育考试院或招办)根据高校招生计划、考生人数、成绩分布,按照一定比例所确定的高校录取最低分数。
一般按批次划分,如一本分数线、二本分数线、三本分数线、专科分数线。低于这个分数的考生不得填报志愿,高校也不得录取,因此被称为省控线。
投档线与省控线的关系是,考生高考成绩总分达到了省控线(分数线),具备了填报志愿的资格,但填报的志愿未必达到某志愿院校的调档线。由于每个院校所报考生的人数多少不同、考生分数分布不同,投档线也就各不相同。
录取线:
录取线通常所说的院校“录取线”是招生院校在某省(市、区)一个批次录取结束后,按文史、理工类所录取考生中,录取最低分的考生所形成的分数线(特殊情况除外)。
那么,录取线和提档线有什么区别呢?
提档线是被提档考生中最后一名的分数,而录取分数线则是院校完成录取后,录取考生中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提档比例最大可达到120%,提档人数肯定大于录取人数,因此录取线通常不会低于提档线,第二种情况是,当第一志愿考生数不能满足学校的招生计划数时,则提档线即为该校的录取线。
仅为参考,请遵照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