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蔓莉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面对不公正的审判,为什么苏格拉底自愿服毒而死?
公元前399年,因为触动当局利益,苏格拉底被控反对民主、腐蚀大众思想,并被判处死刑。
作为一生追求民主和真理的哲学家,如此判决无异于奇耻大辱。
苏格拉底的学生们纷纷提供机会,竭力劝他逃走。但苏格拉底拒绝了。
他认为,逃走是对信仰和法律的玷污。为了真理,他饮下毒酒,毅然赴死。他的肉体虽死,但精神永存。
为何在面对死亡时,苏格拉底与学生的选择不同,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死亡,似乎是人类的终极宿命。尽管科技日新月异,个体寿命也大为延长;但生老病死,仍是生命的铁律。
对死亡的恐惧,也成为人类无法摆脱的梦魇。
在古代,无数帝王企图通过炼丹服药,实现长生不老;在现代,则人人谈癌色变,因为癌症,几乎就意味着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死”成为了禁忌,一旦提及,便是不祥。
虽然人类刻意逃避死亡,但它却无处不在。
意外目睹陌生人的死亡,我们会深感震惊;
经历名人或是亲人的离世,我们会唏嘘甚至悲痛;
自身遭遇严重的健康危机,我们会倍感无助,甚至绝望崩溃。
当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死亡,我们的情绪会受到波动,行为也有所改变。
这些是死亡恐惧的外显表现。
在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死亡遥不可及,但我们也有其他的烦恼。我们迫切地追求名望、财富、权力,想要出人头地,甚至是名垂千古。
于是我们开始焦虑,于是我们加快步伐。
熬夜加班,是现代人的常态;猝死离世,更是屡屡见诸报端。
自身的焦虑也影响到下一代。
幼儿园已然不是竞争的起点,天价早教班层出不穷,甚至有专门研究胎教的机构,在没有任何严谨理论支撑的情况下兜售产品,却受到热捧。
家长们生怕慢人一步,孩子们也就被动地加速前进。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也越来越焦虑。这种没有指向的焦虑,实际上是对死亡的焦虑,也就是死亡恐惧的隐秘表现。
因为害怕时间不够,生命走到尽头,因而我们不断求快,甚至变得盲目,急功急利,最终为快而快,丧失生命的意义。
启迪多元思维莫泊桑说:“人们只对不理解的东西感到恐惧。”
这句话道出了死亡恐惧的实质。
因为无知,所以恐惧。死去的人无法告诉生者,死亡到底是什么。
所以生者只能终日在猜测与想象中度日。不确定导致的焦虑,会彻底改变人的行为,甚至走向毁灭。
同时,死亡意味着彻底消失。无论身前多么伟大,所有的一切,在死亡的那一刻,都会成为过眼云烟,被时间彻底抹*。
明明曾经存在,却了无痕迹。这种彻底的否定,令生者战栗。
那么,是否我们就无法战胜死亡恐惧了呢?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呢?
扪心自问
我们真的迫切需要了解死亡吗?
不了解死亡,对生活有何影响?
对死亡一清二楚,我们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吗?
生命的意义在于生,而不在于死。如此,便不必对死亡刨根究底。
诸如“人死如灯灭”的说法,更是不用操心。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当我活着时,我无所谓死亡;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对不存在的状态,我们又何须烦恼?
正心正举史铁生说:“死,不过是活着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深究死亡,而是正视死亡。
诚然,因为死亡,我们无法走遍世界,无法实现所有心愿,更无法永生。但事物有两面。因为死,珍惜生。
如果人人长生不老,那生命便会失去意义。无限的时间虽可以任意挥霍,最终却会走向极端的无聊。漫长岁月,现在无关紧要。
未来都是过去的重复,所有的结果都是可知的,你可以预料到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和结果。活在这样的模式中,人终将成为虚无。
一旦死亡存在,人们便会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尝试在有限的时光中,创造精彩人生,活出独一无二的自我。
这也是看待死亡的正确方式:不必知晓它为什么存在,怎么存在。因为存在本身,就是它唯一的意义。
拨迷见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
开启自在之门可见,活在当下,活出真我,才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重要的是不为世俗标准所束缚,而是通过观察、反省自己的生活,去挖掘内心最真实的意志。
其次,制定计划实现目标。
认清自身意志后,也就确定了人生某个阶段的愿景和目标。以此为依据,将目标划分为短期目的,制定计划。
最后,大胆去做。
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将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享受这个过程,并坦然面对结果。
突破自己,便是最大的意义。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