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豪
“皆兄弟也”合影,1948年3月30日
这是一张题为“皆兄弟也”的五人合影照片,居中者是胡适,身旁着中式棉袍的是植物学家胡先骕(1894-1968)。2019年初,《胡先骕全集》主编胡晓江教授想为全集收录此照片,却无从查询其余三位的大名,她询问了多位胡适研究专家和专攻民国史的学者,包括熟悉民国政要影像的台湾朋友,都没有结果。胡晓江教授知道我是胡先骕先生的拥趸,还曾策划过《胡先骕手稿撷珍》,就问我有无兴趣来辨识一下。
胡适一生交友甚广,三教九流皆喜称“我的朋友胡适之”,真可谓“四海之内皆兄弟”。要从胡适的“朋友圈”里发掘出几张生面孔的大名,难度不小。我邀请了好友南开大学的李东元老师一起来破这个“案子”,于是就有了以下故事。
两个反对的朋友
五人合影中最容易辨别的自然是胡适,其次便是左四胡先骕。二人曾有过单独合影,但照片中的胡先骕被误认为是陈独秀,虽经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胡宗刚、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史晓雷二位先生分别撰文纠正,但小谬亦难返,至今仍能见到错用的情况。
“两个反对的朋友”:胡适与胡先骕,1925,上海
1914年,胡先骕在留学美国期间与胡适结交,成为胡适的“小迷弟”。恰值中国的“产业发达,人口集中”,胡适在与留美同学们的思想碰撞中,“寻得了中国文学问题的解决方案”(胡适:《四十自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24页),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20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上海三联书店,180页)。1917年初,《新青年》杂志上接连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喊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口号。原本只是胡适与朋友们“从容慢步”的文学讨论,在陈独秀等人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有力的大运动了”。胡先骕虽然是喝过洋墨水的“理科生”,却是一位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鼓吹中国儒家传统中积极的一面”,“对西方文化加以仔细的消化和认真的选择,以探索复兴中华文化的途径”(叶维丽:《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北京大学出版社,38页、第7页)。胡适意在“抛弃一个完整的文化与社会遗产”,而胡先骕想要保护“一个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67页),“不能坐视这个运动毁灭中国民族”(胡先骕:《对于我的旧思想的检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档案。转引自胡宗刚:《胡先骕先生年谱长编》,70页)。即便胡适是“仰慕殊久”的“宗兄”,但胡先骕仍对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胡先骕认为,“陈胡之言过于偏激,盲从者风靡一时”,“前人之著作,即后人之遗产也”,“创造新文学,必以古文学为根基,而发扬光大之”(胡先骕:《中国文学改良论》,《东方杂志》)。然而,君子和而不同,1925年,胡适与胡先骕在上海会面并合影,胡适幽默地在照片上写下:“两个反对的朋友。”
按部就班
2019年3月27日,我们讨论到最早收录这张照片的书籍是《胡适及其友人,1904-1948》(耿云志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出版),书中收录了大量“不乏在近代史上极为重要,但却鲜有照片留下的人物”。于是立即购读了该书的中华书局再版本,书名已改作《胡适和他的朋友们,1904-1948》。可惜新版中内容更新并不很多,这张照片上也只标出了胡适与胡先骕,看来编者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人海茫茫
照片上方的题记是:“皆兄弟也 卅七年三月卅日 胡适。”当时中央研究院正在南京选举第一届院士,胡适和胡先骕都作为评议员出席了会议。1948年3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在中研院总办事处大楼礼堂举行,经五轮无记名投票,共评选出院士八十一名,胡适与胡先骕均顺利当选。通过比对院士名单与标准像,可以确定另外三位“兄弟”并不是首届院士。
这个时间节点上,南京还有一桩大事。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政府召开了“行宪国大”,胡适是主席团成员。对比其他国大代表的照片后,我们发现合影中左一和右一胸前佩戴了“国大代表”的徽章。第一届院士一共八十一人,寻找的难度还不算顶高,而到会的“行宪国大”代表人数多达一千七百来位,想要从中找到那两三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1946年“制宪国大”代表蒋碧微,请注意其佩戴的徽章(出自LIFE杂志)
出师不利
2019年3月30日,东元继续查看胡适年谱。有条记录是,1948年3月24日,胡适发起北大校友为蔡元培纪念大礼堂募捐,在南京的北大校友狄膺、余又荪等纷起响应。余又荪的照片很难找见,狄膺的照片倒是好找,从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狄君武先生遗稿》一书中收录的照片来看,与右一颇有几分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