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做官自然免不得升职,去职等情况。免去职务有革职,去职,免职等说法,这些说法就是简单的没有官当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去职古代最重要的是孝道,官员遇到父母离世就必须主动审请回家丁忧,回家丁忧几十个月才符合孝道。这个时候你就要提出去职。
比如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吕惠卿,他和王安石一见如故,两个人成为知交好友,这个时候,王安石就向宋神宗推荐吕惠卿,得到了重用。最火的时候,王安石被时人戏称为孔子,则吕惠卿被戏称为颜回,可见二人之关系。
在最关键的时候,熙宁三年九月,吕惠卿因为他父亲离世而去职,王安石马上安排一个人替补。
吕惠卿遭父丧去职,安石遂荐布代之。——《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六十八》
当然也有因为自己身体原因去职的。比如晋朝的孔坦因为和当时的大权臣王导发生矛盾,再加上自己的身体原因,就去职了。
由是忤导,出为廷尉,怏 怏不悦,以疾去职。——《晋书·列传·第四十八章》
也有因为犯事而去职的。三国时期的来敏,他与蜀汉的费祎是亲戚,他在诸葛亮主政的时候担任军祭酒、辅军将军,但因为犯事后去职。
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去职后可不可以重新启用呢?当然可以了,比如吕惠卿守孝结束之后被任命为知制诰,判国子监,孔坦也有重用,来敏在诸葛亮死后还能继续升官,因为有费祎这一层关系影响着。
免职隋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庾季才,他八岁就会背《尚书》,十二岁精通周易,是一个难得的天才。他在北周时就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来隋代周,隋文帝杨坚坐上皇帝位置的日子就是他挑的。
隋文帝和高颎、苏威商议迁都,这事就这三个人知道。第二天庾季才就上书迁都之事,这件事让杨坚觉得很神奇,带来的结果自然是庾季才又升官了。
袁充也好道术,或许是同行相忌吧,庾季才有一次说袁充这个人满嘴胡说八道,隋文帝大怒,他就被免职了。
上大怒,由是免职,给半禄归第。——《北史·列传·卷七十七》
半禄是隋唐的规矩,五品以上的官员致仕之后可享受半禄。
有些官员兼职比较多,比如清代乾隆朝的大贪官和坤,他就有很多职位,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等等。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免职与去职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免职可能是免去其中一个职位,但去职应该是什么官职都不担任了,就回家赋闲去了。
革职革职自然也有去职和免职的意思在。这个词语我没有查证过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但是我翻了一下明清二代的史书,及明清小说,发现“革职”一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是在宋之前这个词语似乎很少出现。
革职往往与闲住二个字联系在一起,这是明清对官吏的一种处份,意思就是你官不要当了,你就好好呆在家中反思吧。
明代翟鹏耿介刚直,为官清廉,巡抚宁夏的时候,他下令边关将领不可以占用精壮的士兵给自己使用。因为精兵被边关将领私自征用之后,整个边关全是老弱之兵在守卫,这样的边防根本毫无用处。这就是当时的潜规则。
翟鹏改变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自然是触动边关的将领的利益,被恶人先告状,很快被免官。
帝怒,令革职闲住,因罢总督官不设。鹏受事仅百日而去——《明史·列传·卷九十二》
他被革职之后,日子过的倒是很潇洒的,他回到老家,游览故乡的美景写了很多诗篇。
革职之后能不能被重新启用?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翟鹏被革职之后很快被重新启用,而且还升为兵部右侍郎。
这样看来革职的意思和去职相近,但口气听上去比去职重的多,和免职应该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免可能只免去一个职务,像翟鹏革职之后可以在家乡旅游,显然已经是无官一身轻了。
晚清文学家李伯元创作的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中记载着官场的一个潜规则:
看官须知:大凡革职的人,一保就可以开复原官,降调的人,非一级一级的保升上去不可。——《官场现形记·第六回》
如果李伯元说的这个潜规则是真的话,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清朝革职比降调要好的多了。
李伯元生于同治六年,死于光绪三十二年享年四十岁,他的祖父、父亲、伯父都是科第出身,自己也考中秀才,以这样的经历,显然他对官场的潜规则很有可能是亲历或非常熟悉,因为他拥有这样的机会。
当然这种革职比降调还要好的潜规则在清朝是否真实存在,知常容也没有具体考证过,希望诸位查看时带着辩证的眼光看待,如果诸位能去考证那就最佳了。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