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以青年主席为主角的《恰同学少年》上映了。官方称其为历史剧,而媒体则冠以其红色青春偶像剧,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励志奋斗剧。
不管人们将其定义为什么剧,其实都不影响它的实质内容。它所描述的就是青年主席和其他学子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故事。
我那时还很小,对于电视上的历史剧还提不起太多兴趣。但唯独此剧,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热血沸腾。而且不光是我,在学校里同学们也热议剧情走向,街头巷尾更是听到有不少人讨论。说是全民电视剧,绝不为过。
流行一时的电视剧是非常多的,不过流行的东西往往是短暂的,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但《恰同学少年》算得上是少数的例外,即使在多年后的今天,豆瓣评分依旧有8.9分之高。
那么这部电视剧究竟有何魅力,能既流行一时,又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积极向上新浪网曾这样评价道:
它从中国上个世纪大变革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手,以讴歌*为代表的大批优秀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探索的气魄为基点,弘扬了一定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人所具有的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
曾几何时,由于网络的普及,再加上不良风气的推波助澜。颓废、伤感、非主流等词开始走进青少年之中,大家觉得这样很酷,纷纷效仿。
青年人本该是充满朝气的,如同喷薄而出的太阳一般。此种风气若是不加矫正,势必将对整个青少年的思想体系建设带来巨大的灾难。
而一味地堵是不行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要他颓废,他反而愈加来劲,偏要这样做。
只能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正确引导,方能疏导。
而《恰同学少年》做到了,它表达着一种青少年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我时至今日,依旧记得在第六集中:青年*在第一师范门口背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而他的声音洪亮,吸引了其他同学,大家纷纷一起来背诵。真令人心潮澎湃,心向往之。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风吹雨打,受到挫折的时候。青少年有时候会流露出颓废之类的负面情绪,这也是极为正常的。那我们应当如何克服这种消极的情绪呢?
是责任感,只有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才能一往无前。
伟人当年被时人赞许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而《恰同学少年》这部剧也是通过合理想象一群人背诵《少年中国说》,来彰显当时第一师范学子的志气。
引人入胜当然,如果是只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这部电视剧也不会如此流行。里面的笑料包袱也不少。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主席和他父亲斗嘴,他父亲只注重算术成绩,但偏偏主席就是算术成绩差,两人因此争吵,倒是颇有趣味。还有上美术课,主席因为赶时间,就简单画了一横加个圆圈。
还有为了设置悬疑感,导演故意加入了虚构的刘俊卿这一反派人物,使得整个的剧情变得跌宕丛生,让人看起来有了紧张的感觉。
并且在其中穿*感情线,也让现代的年轻人有了亲近感,毕竟这在红色历史剧中可不多见,之前儿女情长都要让位于家国大事。
还原历史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这部戏还原了真实的历史。
我们大家都对中年主席较为了解,但是他的青年时代,很多人不甚了解。
不带一文钱出去游历四方,你敢信?还是在那时没用智能手机的时代,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当时电视剧播出来时,就有很多人质疑这不是真的吧。但是据史料表明,主席和萧子升在1917年时确实有如此经历,电视剧只是高度还原。
全剧最为精彩的地方在青年主席用百余学生兵制造出伏兵的气氛,没有一支枪却利用鞭炮制造枪响,让千人的军队误以为长沙有重兵把守,从而自愿缴枪投降。
这件事说出去谁信,太过于传奇了,太超脱常理了,很像是编的故事。当时就有同学提出质疑,这是电视剧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吧。但是我年岁渐长后,觉得此事虽然不可思议,但如果是主席做的,那还是有可能的。
翻阅资料后,发现白纸黑字,确有此事。现实比故事更魔幻,你就是给我几个脑袋我也想不出这样的故事。
除了有为了推动剧情而虚构的几个人物,剧中的历史事件基本都是真实可靠的,有详实的史料支撑的。
《恰同学少年》能挖掘出如此传奇的真实历史故事,又怎能不是一部好剧呢?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没人要的洋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