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齐安郡后池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以豪迈奔放、情感真挚而著称,他的这首《齐安郡后池绝句》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是杜牧在齐安郡(今湖北黄冈)任刺史时所作。当时,他因政务繁忙,身心疲惫,于是来到郡后池边,寻求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在这里,他看到了菱叶浮萍、夏莺蔷薇、微雨鸳鸯,这些自然景物触动了他的心灵,使他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详细赏析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池塘的美丽景色。菱叶碧绿如玉,透过浮萍的缝隙露出水面,与浮萍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一个“透”字,既写出了菱叶的生机与活力,又突出了浮萍的稀疏与轻盈,使得整个池塘显得更加清澈透明。
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诗人将视线转向池边的蔷薇花丛。夏日的莺鸟在蔷薇花丛中欢快地鸣叫着,它们或跳跃于枝头,或穿梭于花间,与蔷薇花形成了一幅和谐动人的画面。一个“弄”字,既写出了莺鸟的活泼与可爱,又突出了蔷薇花的娇艳与妩媚,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诗人将笔触转向天空。此时,天空中下起了微微细雨,但池塘边却空无一人。这微雨仿佛是为池塘、为蔷薇、为莺鸟而落下的,它们在这细雨中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一个“尽日”字,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与无聊,又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深沉含蓄。
尾句“鸳鸯相对浴红衣”,诗人以鸳鸯为喻,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这细雨中,一对鸳鸯在水中相互嬉戏、沐浴着红色的羽毛,它们的恩爱与幸福深深地触动了诗人的心灵。这里的“红衣”既指鸳鸯的红色羽毛,也暗指了爱情的热烈与美好。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美好祝愿和追求。
整首诗以池塘为中心,通过描绘菱叶、浮萍、夏莺、蔷薇、微雨、鸳鸯等自然景物,展现了一幅清新脱俗、美丽动人的画面。同时,诗人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后代评价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赞此诗“风调轻美,如闻笙簧”,可见其艺术魅力之深远。同时,这首诗也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爱情情感的经典之作。
练习题
选择题
下列对《齐安郡后池绝句》中“菱透浮萍绿锦池”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菱透”指菱叶透过浮萍,露出水面。
B. “绿锦池”形容池塘像绿色的锦缎一样美丽。
C. 这一句通过描绘菱叶和浮萍,突出了池塘的清澈透明。
D.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池塘的厌恶之情。
答案:D
涉及知识点:对诗句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解析步骤:首先,我们逐一分析选项。A项描述了“菱透”的具体含义,正确;B项将“绿锦池”比喻为绿色的锦缎,符合诗句的意境,正确;C项指出这一句通过描绘菱叶和浮萍突出了池塘的清澈透明,符合诗句的深层含义,正确;D项则错误地表达了诗人对池塘的厌恶之情,而实际上诗句中并无此意。因此,选择D项为不正确选项。
解析题
请简要分析《齐安郡后池绝句》中“鸳鸯相对浴红衣”一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鸳鸯相对浴红衣”一句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的艺术手法。诗人以鸳鸯为喻,借鸳鸯在水中相互嬉戏、沐浴着红色羽毛的恩爱之景,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借鸳鸯的恩爱形象,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涉及知识点:
- 借物抒情: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某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 托物言志:诗人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抱负或志向。
- 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
解析步骤:
首先,识别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在这句“鸳鸯相对浴红衣”中,诗人明显使用了鸳鸯这一具体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是典型的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
其次,分析这种手法所表达的效果。诗人通过描绘鸳鸯在水中相互嬉戏、沐浴着红色羽毛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恩爱和谐的氛围,进而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同时,鸳鸯的恩爱形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最后,总结这种手法的运用对整首诗的意义。这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而且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齐安郡后池绝句》中,杜牧以简练的笔墨,构建了一个既现实又理想化的世界,让我们在喧嚣之外找到了一份宁静与和谐。它不仅仅是一幅自然风光的速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镜像,引导我们去品味那份超越时空的美,体会生活中简单而纯粹的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在文字的海洋里寻觅更多心灵的慰藉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