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荆山南漳县共出现过有名的隐士,有卞和、冯哲夫及著名的鬼谷子、司马徽和徐庶三人。
1.鬼谷子,名王禅,又名王诩,战国时卫国人。曾先后在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湖北当阳市和南漳县巡检镇指山岩隐居讲学,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是战国纵横家张仪、苏秦的老师,历史上称他是纵横家之祖,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世称王禅老祖。
唐宋时曾改为白云观,供奉祖师神像。岩间有28个石洞,最大者可容千余人。岩间有两条直裂峡谷通顶,中段岩沿存有两进三上的石砌。
2.徐庶,字元直,本姓徐,名庶,后改名为单福。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徐庶为了孝敬母亲不惜铤而走险,只身进曹营去显孝心,结果上当受骗。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终身
“一言不发”、“不设一谋”。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守备任海复立“汉徐庶故里”石碑,塑徐庶像。以后多次复修。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避北方战乱而南迁于此。以知人荐贤(向刘备推荐伏龙、凤雏)名扬古今中外,号称“水镜先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欲大用,惜不久病死。
附:水镜庄,位于县城南500米处。因司马徽称水镜先生而得名。庄前立有石碑,上书“汉水镜栖隐处”,为清乾隆七年(1742年)南漳知县徐彦所树。石碑左侧为“荐贤堂”,两进平房,中隔小院,每进三间,建筑庄重古朴,占地约300多平方米。海拔263米玉溪山北麓之石壁中有巨洞,深30米,高8米,宽8米,昔传有白马出洞,故名白马洞。洞中建有水镜祠。庄后有两径通白马洞。一条沿头天门上山,过石拱桥再登台阶,至二天门。沿石壁向西凿有道,外侧筑有城墙。出横道即至会仙门,再10余步,即入白马洞。另一条路在头天门之西,经过水镜祠门楼,上有“水镜庄”3字。两侧对联为“彝水环绕,明镜高悬”。进水镜祠门楼,亦达会仙门。水镜祠为两层阁楼,飞檐临空。祠前石洞前厅,明亮、幽静,壁刻有“洞天福地”4字。据传水镜先生常在此弈棋、弹琴。主要景观有:草庐、水镜遗址、司马徽故事碑廊、水镜祠、幽居斋、善福洞、文笔峰、将军亭、禹王洞、老虎洞、藏龙洞、神迷谷、桃花流水、玉屏飞瀑等。为国家3A级景区。
4.卞和,春秋时楚国人。荆(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因献玉而闻名。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
附: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南漳巡检镇金镶坪村,距县城78公里。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此得一璞玉,
献予楚王,未被接纳,反诬玉为石,处以刖刑。卞和在此抱璞而泣,后来感动楚王,使人剖璞得玉,琢制成壁,名“和氏壁”。岩由此而得名。玉印岩坐北朝南,岩深11米,宽15米,高10米,岩高百仞,峭壁如屏,上凿“玉印岩”三字。内原供卞和像,像前竖石碑数通,其中最早的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所刻。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系卞和取玉旧迹。由此岩再上百余步,有一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顶上有池,周40余步,池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岩东有卞和墓。唐宋以来文人至此多有题咏。
6.冯哲夫,(1870-1952年),南漳县板桥镇人。1903年在日本留学。毕业后回国任省城(武昌)幼稚园附设女子保育科堂长。1908年任武昌模范小学校长。1911年辛亥革命国民临时政府成立之初,被举为内务部部长。“南北停战议和”后辞职,调都督府任顾问职。1921年任湖北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辞职归里,养蚕、种花、读书、著文,后编纂《素园文集》5卷。
附:冯氏民居,位于南漳县板桥镇约一公里处的冯家湾村四组。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原为鞠姓人家所有。民居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自南向北渐高。建筑群房屋5栋,分正门、中门、侧门,呈严格的中心对称,每个大门内又有两道小门和一个小院,为三进三出院式结构。该民居以石条为墙,石条之间相互咬合,并用了桐油、石灰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6.李协一(1905-1928),又名遵善,南漳县刘集区白龙乡长岗村人,第一任中共南漳县委*,革命烈士。幼年读私塾。1923年随胞兄李贯斋一同考入湖北法政大学。在汉求学期间,经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宣传员胡明政(共产党员)的帮助,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7年3月,由湖北省委派他担任鄂北特委联系员。10月,鄂北特委派李协一回南漳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武镇斗争。他和在武汉工作的共产党员李贯斋、庹明昭等一起回南漳,迅速同湖北省工会派出来的共产党员周善富取得了联系。10月,在县城狮子巷招民客栈里召开了南漳县第一次党员大会,决定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站、发展组织、准备武装起义。大会选举了县委领导成员,报请鄂北特委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共南漳县委会,李协一任县委*。县委成立后,发展党员40多人。12月,工共南漳县委在青泥湾召开扩大会议,李协一传达了鄂北特委关于组织农民暴动的指示,决定首先在临吉乡(今薛坪)组织农民暴动。1928年元月,他不顾身上疮疾的疼痛,和县委宣传委员李贯斋到薛坪 组织农民暴动。3月12日县委领导的荆山农民暴动获得了胜利。14日,在薛坪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总指挥部,组建了地方红军四个团。县委决定刘辉亭率红军一团经肖堰到巡检支援农民暴动,巡检暴动胜利后,成立了巡检苏维埃政府。荆山农民暴动的胜利,使鄂北的反动势力为之震惊。混进革命内部的土豪劣绅詹志千、殷元高,勾结大刀会三个武师和叛徒郭学普,乘红军一团南调支援巡检农民暴动之机,于4月17日在薛坪发起叛乱,包围了红军政治部。正在楼上开会的县委委员和苏维埃政府*奋力抵抗,*死5个匪徒。县委*李协一等13人在战斗中牺牲,李协一时年23岁。 荆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94年,原名为“荆山工程兵烈士陵园”,2012年更名为“荆山烈士陵园”。荆山烈士陵园主体由正门、陵墓台阶、纪念碑和烈士墓组成,正门顶部为长城墙体,象征着烈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钢铁长城般的革命意志。
拾级而上,巍峨的纪念碑竖立于涌泉龙头山顶,纪念碑上的“为国防工程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青松翠柏簇拥着烈士墓,呈圆形围绕在纪念碑周围,寓意着为祖国献身的烈士永远长眠在八百里金南漳的土地上。
1970至1974年,承担着鄂西北荆山区域国防工程建设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75768(原88737)部队先后有39名官兵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光荣牺牲。为纪念为国防建设事业而献身的烈士们,1994年,75768部队和南漳县共同出资修建了“荆山工程兵烈士陵园”,将烈士们的遗骨移至陵园集中安葬。由于当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信息缺失,有的烈士牺牲时连名字都未留下,成为无名英雄。
工程老兵陈延华曾在荆山绣女峰山脉与战友并肩作战,他在长篇小说《山魂》中这样写道:“1970年9月中旬,我们这支云游四方、转战南北的工程兵部队,从茫茫戈壁荒漠奉命来到鄂西北地区执行神秘国防建设任务……”陈延华说,39名英烈有的是在国防建设施工中因坑道塌方而英勇献身的,有的是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遇难的,还有的是为抢救战友而牺牲的。他们中有后勤部长、营教导员、助理军医、工程化验员、班长……还有入伍不到半年的新兵。
2012年,南漳县委、县政府为褒扬烈士,弘扬烈士精神,加强党史国史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烈士陵园进行扩建和修缮,并将其更名为“荆山烈士陵园”。此后,陆续将3名南漳籍烈士迁入安葬,形成了现有规模。
为烈士扫墓、向烈士墓敬献鲜花、宣讲烈士事迹……每逢清明节、“八一”建军节、国家公祭日等重大节日,到荆山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和革命传统教育已成为驻漳部队、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及周边群众的自觉行动。
荆山烈士陵园被命名为第三批襄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各界人士参观瞻仰上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