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万物互联的年代:凡尔赛文学的快乐,一次又一次,荡涤着我们的神经大动脉,究竟是现在的我们太飘,还是古代的文豪们拿不动刀?
说起凡尔赛文学,有人会在不经意间联想到凡尔赛宫,凡尔赛宫作为法国皇室贵族的宫殿,尽显奢华,但它可不背锅,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凡尔赛宫承载的是那一时期特殊的历史见证,不仅仅是一座法兰西宫廷,更多的体现了欧洲当时独树一帜的文化象征,是集技术进步与劳动人民智慧于一体的文化特色。
反观现在相当流行的凡尔赛文学,似乎有点不那么健康的导向,不经意间流露的财富象征,将先抑后扬、明贬暗褒的文化艺术特色,安排的明明白白,物质生活的极尽奢华,与情感流露的强大反差,似乎又给人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看惯了现代凡尔赛文学,咱们先来点古代凡尔赛文学提提神李白曾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可能单纯看这句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同样是描写月亮的诗句。在《渡荆门送别中》李白是这样写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同样是李白对于月亮的描写,李白在静夜思中这样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短短三句诗,分别将月亮比作白玉盘、飞天镜、地上霜,但是很明显白玉盘就有点凡尔赛文学的那味道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试想一下一个小孩子不认识月亮,一般都会叫月亮为面饼,因为面饼是寻常人家最常见的东西。而李白却直接用白玉盘来描述,足以见得他小时候的家境有多么富裕,白玉盘的常见程度都超过白面饼了。
就比如诗鬼李贺,他曾经对月亮这样描写:“大漠沙如燕,燕山月似钩。”
跟李白同为文学之巅的李贺,他也就把月亮比作钩子而已。更不用说,唐代那些关于月亮的描写诗句,很多都是用桂月、桂轮、金蟾、银蟾、夜光等这样的意象来描写月亮。只不过最惟妙惟肖的,还要数李白的“白玉盘”!
上面也说了,对月亮独到的描写其实这也无形中映射了李白当时的家境的富裕殷实的,不然也不可能有这样独到的见解,如此生动形象的比喻。
根据历史记载,儿时的李白,他有一位有头脑的父亲,因为常年经商,自然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当然李白之所以能够写出众多傲视群雄的诗句,本来就能说明问题,如果一个人真的苟且于眼前的生活,也不可能有那么多闲情逸致,浪迹天涯,更不可能有说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