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大龄高考生:重新起跑的“少年”》报道中受访者冯肖在复读学校的教室里学习。新京报资料图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当下,高考生们正在等待高考成绩,这对于一部分大龄高考生来说,更像在等待打开“重启人生”的大门。
新京报一则题为《大龄高考生:重新起跑的“少年”》的报道就揭示了这样的现象。据新京报报道,今年高考考场上,除了十七八岁的应届少年,还有一些大龄考生。他们中有人已经有过社会经验,衡量再三后争取“回炉再造”;有人已经读完了大学,决定通过高考重新选择专业;有人为弥补当年错过高考的遗憾,选择再次起跑。
其实,每年高考进行时,镜头都不吝对准大龄高考生,对高考到底是“执着”还是“偏执”的讨论也始终不绝于耳,从教育到学历,从大学到人生,围绕高考展开的各类议题中不乏观点碰撞,这样的讨论于社会和个人而言,多有裨益。
这些大龄高考生,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踏进考场,都是在用自身行动告诉世人——高考是人生大考,但并非不能重来。当下,“一考定终身”一去不复返,每个人根据自身处境,都有重新选择的权利,即便半路返回重走高考老路,也理应被尊重。
那些不赞同执着高考这条路,建议另辟蹊径的声音,也并非没有道理可言。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机制越来越多元,反对“唯学历论”渐成共识,更多人不再视高考为人生唯一出路。这都是值得欣喜的变化。
若问高考之于人生的意义?估计每个人经历不一,想必得到的答案也难以趋同。今年55岁的高考生梁实第26次参加高考,虽然还没等到川大的录取通知书,就收获了“高考钉子户”的称号,但他通过年复一年努力复习参加高考来追求自己的“川大梦”,又有何指摘呢?
再像《大龄高考生:重新起跑的“少年”》这篇报道中的菲菲,去年刚从一所211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却想改换人生赛道——学医。然而,隔行如隔山,不经系统学习难以实现,而这座山她选择通过再次高考来跨越。今年夏天,已经目标笃定的她,再次走进高考考场,是为自己争取重新选择的机会。无论能否考上医科大学,都要佩服她的勇气,她已尽力弥补了遗憾。
不同于高考,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偏好,这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活力的来源。当社会能容纳个体差异,鼓励选择的多样性,身处其中的每个人莫不受惠于此。
由于年龄和阅历,当初的选择未必是适合自己的,此时仍有机会从头再来,无疑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不是高考成绩和名校,熠熠生辉的永远是努力、勤奋、勇气这些美好的品质。除了高考之外,如果有更多实现梦想的路径,所付出的时间成本更小,每个人选择空间更大,这也是社会所乐见的。
古人云:“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而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和而不同”应是常态,那些有勇气挑战自我,靠努力达成目标的人值得尊重,也值得被“温柔以待”。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徐秋颖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