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善意的提醒,一个鼓励的眼神,这些简单的行为,都可能会让一个无助的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改变一个人,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
肯定的力量多么强大,如果家长能够把这股力量引导到孩子身上;
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孩子的优点,鼓励他、赞美他,你会发现孩子真的会越变越好。
马克·吐温曾说:“一句赞美的话,可以让我充实地活上两个月。”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值得欣喜,我们也总是不吝啬于对孩子的夸赞。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夸赞,都是恰如其分。正确夸奖或鼓励孩子,可是一个技术活。
如何表扬孩子呢?
· 不要那种泛泛地夸赞,比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
· 表扬孩子一定要具体、注重孩子努力的过程,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最棒;
· 让孩子明白,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作家三毛在她的《一生的战役》中写道:
“这一生,丈夫欣赏我,朋友欣赏我,手足欣赏我,都解不开我心里那个死结。
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三毛一生叛逆与痛苦的根源,都是为了与父亲抗争,为赢得父亲的赞赏。
孩子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他们想要的,不过是父母的看见和肯定。
如果他们得到赞扬、尊重和认可,他们会非常乐意用行动向父母表现,自己有多出色。
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家长留言说,读了那么多关于育儿的书籍,为何还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还是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其实,关键的因素所在,就是你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蒙台梭利博士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
孩子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来获得。
成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 内在生命力 ”的发挥,使它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
仔细回想一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2岁的时候 ,当他正开心地探索周边的事物,这里摸索一下,那里尝试一下,你有没有对他说;“别碰,怪脏!”
孩子4岁的时候 ,正专注地玩着手中的积木,你一会儿让他喝水,一会儿问问他要不要上厕所,一会儿又让他吃水果。
孩子6岁的时候 ,做事情磨磨蹭蹭,我们会催促他快一点,而没有看到孩子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尝试跟上大人的步伐。
就这样,那些源于孩子神奇内心世界并自然流露出来的自发性,被成人的强势和不合时宜的干预死死压制住了。
成人认为每一件事情自己都能够做的比孩子好,想当然地把成人的那一套行为模式强加在儿童身上;
强迫孩子放弃他们自己的愿望和行动、顺从成人的意志、服从成人的控制。
却不知道,孩子自身有一种控制自己内心生活的东西: 这就是他自我发展的能力 。
正是这种能力,引导他们去触摸某种东西,去熟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