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人》内页
常林喜欢打架,常为自己贫下中农的身份打抱不平,好当出头鸟,好施伎俩。
为了看一场电影,与执勤的知青单雄飞大打出手,几轮回合后,单雄飞被常林打败。得知常林的师傅是蒋启善,单雄飞三顾茅庐欲拜蒋启善为师,而这位功夫了得的师傅正是蒋二的爷爷。
年轻时的蒋二呆头呆脑,有了爷爷的庇护,度过了安稳的童年。相比早熟的常林,晚熟的蒋二无足轻重。
02
当“我”获诺奖后,再次回到家乡,发现蒋二借“我”的名气,在“我”的旧居附近贩卖盗版书,还建屋出租收取租金。
蒋二尝到甜头后,还利用爷爷得名的拳法举办擂台赛,趁“我”回乡的机会,希望“我”为擂台赛推广,站台发言,以谋取私利,引起“我”的极度反感。
这场擂台赛,以单雄飞扮演蒋二的爷爷与前来抢擂的选手展开。比赛中单雄飞来者不拒,战无不胜。
擂台赛最后,蒋二因战胜前来挑战的日本选手,引得观众民族情节高涨,热泪盈眶,连连叫好,一度将比赛推入高潮。一场激烈的比赛,因富有政治色彩,成了一场“革命”擂台战。
赛后和“我”一同观赛的日本朋友指出,出场上的那位日本选手并非日本人。此时的“我”才真正明白,蒋二所导演的一出好戏皆为假象。
故事结尾,“我”又再次接到蒋二的电话,蒋二向“我”哭诉,擂台和拳馆被当地政府定位非法用地,要被铲平。
蒋二曾说,“有的人,小时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这便是早熟和晚熟的区别。”
这是蒋二对“晚熟”的理解,而熟透以后蒋二,因不留余地反遭打击。蒋二的晚熟到了最后因熟透而腐烂。
文末“我”的话——“继续晚熟吧”,充斥着对蒋二的讽刺,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03
莫言在《晚熟的人》出版后也表示,现实生活也有晚熟的人,更希望读者在文字里发现自我。
某种意义上,晚熟作为一种面对现实的屏障,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形成了较好的隔绝。清醒的人常带有抵抗的包袱,而晚熟的人因“无知”而无畏。
这让我想起曾经采访过的一个画家,职业大学老师,“兼职”艺术家。
采访之前,我收到了他的简历,在一页A4的纸上,仅短短几行字,写着出生地和教育背景。最近的一次展览经历,是不久前,在他所任职的学校做的一个小型个展。
采访时,尽管对这位“兼职”艺术家充满疑问和好奇,最后也难免俗套的问起画画对于他的意义。
他回答道,“画画对我来说,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小凿子,既不是利剑也不是斧头,但有这么个东西,即使黑暗时,心里不会空荡荡,一直凿下去,也许有天会见到微光。”
学校上完课闲暇之余,他一般都在工作室画画。有天发现了工作室对面有一块荒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决定开发那块空地,种起了大米,其间不间断的施肥灌溉,第二年真的长出了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