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研学旅行市场,迎来一年之中最为旺盛的时节。根据多家在线旅行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国内旅游市场保持稳步增长,研学游主题产品增长显著。
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研学旅行在政策的不断加持下,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和旅游行业的重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涌入这一赛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推动行业服务水平不断升级,也催生一些阶段性乱象。
“货不对版”现象凸显。较低的市场进入门槛,导致研学市场主体鱼龙混杂。调研发现,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计简单、安全保障缺失等现象,在当下的研学机构中多有存在。尤其是随着“竞标”方式的普遍采用,以学校为单位客户的研学市场,日益演变为“资源密集型”产业——重要的不是产品质量,而是关系密切程度。如此导向之下,“重竞标、轻服务”现象突出,“货不对版”问题普遍。宣传时夸大其词,服务时大打折扣,成为当下普遍的市场弊病。
“游而不学”,名不符实。有家长直言,曾给孩子报名“丝绸之路”主题研学旅行团,体验发现,虽然价格是普通旅行团的2倍,但实际内容并无明显差异。调研发现,类似情况并非个例。尤其是当下的研学游目的地,多以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场馆为主,在专业讲解不足的情况下,本意寓教于乐的“学”实际多数简化为“玩”。景点停留时间短、讲解内容偏少,甚至缺乏专业研学导师的“游而不学”现象,堪称当下研学游市场的核心顽疾。
价格高企,质价不符。研学旅行项目的价格普遍较高。比如一些海外研学项目价格动辄高达数万元,但实际上只是国外普通夏令营的“换肤”产品,缺乏深度学习和交流机会。国内研学团也存在类似问题,价格不菲但研学内容单薄。行程缩水、知识讲解照本宣科、研学效果乏善可陈等问题普遍存在。以近几年火热的“名校游”为例,名校实际仅仅是幌子,“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现象时有发生。
市场混乱,监管缺位。机构资质参差不齐,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是当下研学旅行市场主体中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市场准入标准缺失的情况下,部分机构缺乏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却仍然在开展研学旅行业务,导致市场混乱。同时,也进一步滋生了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等行业乱象。
当前,研学旅行市场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充分表明国内的研学旅行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个直接的例证是,当前的研学旅行市场中并无绝对的头部品牌出现。“混战”形态是市场初级阶段的典型特征。作为国家大力提倡的新型融合性教育手段,研学旅行在过去十年里,备受政策鼓励而得以快速发展。纵观而言,研学旅行市场历经十年的野蛮生长,必将加速迭代升级,从初级阶段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以产品为核心实现内容的迭代升级,将是研学旅行机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渠道。尤其是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结合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手段,打造更加生动、有趣的研学体验,当属应有之义。
品牌化的头部聚集效应,将推动研学市场加速走向成熟。跟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品牌化是研学旅行市场的必然之路,也是其发展趋势。像新华书店、新东方等机构在研学旅行市场上的渗透,就是典型代表。可以预见,未来市场上将出现更多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研学旅行机构。品牌化是行业服务的标杆,也意味着行业竞争的层级水平。只有在品牌化的引领之下,整个行业才能走出“游而不学”的混战状态,真正展现寓教于乐的价值,真正成为新型文旅消费的重要增长极。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