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一时的数学老师,是一位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外地人。
语速快,口音重,说话让我们听起来特别吃力。
更甚的是,他的数学并不是特别好。课本练习题都能讲地满头大汗,偶尔讲着讲着还能自己把自己绕晕。
当时班里有一名男生,比较聪明,暂叫他小明吧。
数学老师讲课下不来台时,便会尴尬一笑,亲切地呼唤道:“小明,上!”
小明同学便义不容辞地起身,淡定又有条理地给老师和我们指点迷津。
我数学老师像一个大男孩,站在过道里,连连点头,恍然大悟状。
因此,我有点儿“瞧不起他”。继而发展到反感他。本来他的口音我就只能听个七七八八,因为心理上对他的排斥情绪,我越来越听不懂他的话,于是数学成绩短时间便一落千丈。
现在回想当时的心态很有趣,数学成绩下降后,竟然也没有去反思自身的问题,反而对数学老师充满了怨念。认为是数学老师的“低能”导致了我的成绩下滑。
可是,数学老师的“低能”并不是针对我一个人。
为何小明之流能够因为这种“低能”而迸发出更强烈的数学学习动力,进而被老师倚重?
为何其他同学能够将这种“低能”视为可爱,宽容一笑,便努力去适应老师的口音?
为何只有我,紧盯着老师的“低能”部分,并且无限放大这种反感情绪,甚至对数学这门科目都产生了抵触?
后来我才想明白,是因为我不够“宽容”。
我对数学老师不够宽容,所以会无限放大他的缺点,以至于认为他一无是处。
我对自己也不够宽容,所以任由怨念在我心中肆虐,却还觉得理应如此。
说到这里,也许大家能够明白了我的意思。我们的教学队伍中,教师水平确实参差不齐,可能真的有的教师“才不配位”。但当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抱怨,尽量客观地来审视我们认为“不负责任”“上课划水”的老师:他们的课程,难道真的一无是处?难道真的学不到东西?是不是我们对他的主观态度已经在影响我们对课程的评价?
真正能够做到上课让学生“什么知识也学不到”的教师,应该是凤毛麟角。既然还是有可供自己学习的内容,那就应该在吐槽后将能够学到的知识先掌握了。
如果老师水平真的有限,同学们也完全可以采取自学或者课外辅导的方法去弥补教师给课程带来的遗憾。
但任何课外的学习,都是一种补救,补充,弥补。
不管是对于数学还是语文,对于课本的系统学习,仍然在于课堂内部。
一周两次课外班与一周十节的语文课比起来,杯水车薪。
我认识的一位老教师,他是这样来激励反感他的同学的:“你们烦我其实没有一点儿用。你们上课不听我讲课,哪怕考试全部考零分,也不影响我拿工资,学校该给我的一分钱也不会少,我该怎么过日子照样怎么过。你们要是真烦我,就应该把我肚子里的这点儿墨水都学了去,而且要学更多,比我有学问,这样才能超过我,看不起我。将来才能居高临下地来嘲笑我。当然,我是巴不得有这样被你们嘲笑的机会的。”
虽然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像这位教师一样看似嬉笑怒骂,其实对学生是一片赤诚的真心。但是,他却道出了一个道理:任由自己从反感任课教师,继而发展到影响该课程成绩,甚至从此对此学科产生厌恶,都是自己跟自己作对,而绝不是对老师才不配位的惩罚。这种幼稚的行为必然要付出成绩下滑的代价。
希望有类似情况的同学,都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将课程学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