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友泽 高友泽的写作课
作文题
(烟台市2023届高三2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群:家族群、同学群、旅游群、创业群……
何为“群”?人们既说“人以群分”,也说“群而不党”;既说“群星璀璨”,也说“群魔乱舞”;既说“卓然超群”,也说“害群之马”。
“群”既是同类,构成集体;也是亲朋,传递温情。“群”既有“众多”之数,也有“聚合”之力。梁启超《新史学》有言:“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内容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介绍了“群”的外延范围,切入每个人的生活场景,来调动生活体验;第二段讲好的“群”的标准、“群”的影响以及个人与“群”的关系;第三段讲好的“群”的正面价值,并引用梁启超的话提供佐证。
材料是引导我们立足于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对“群”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理性而辩证地阐述道理。
一作
《合则群,不合则散》
生活中,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常说好聚好散,其实对待群的态度也应如此,合则群,不合则散。
人是群居动物,在上古时代,人们依靠集体力量驱逐野兽,捕获猎物,共同生活。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愈加细密,人在同类与同好方面有更加多元而精准的连接与需求,一个个群体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可以说,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合群的过程。
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圈子,其实就是人的自然聚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特质和能量场,他们彼此吸引,聚结成群,比如各种同城群、老乡群、购物群、车友群、创业群……甚至还有传播快乐愉悦心情的“夸夸群”。群不仅提供一种归属感,同时还有社会角色的自我设定,以及给予群体力量的心理支持,“是一个群的”,会自然形成一种认同感和聚合的力量。
但是,人对群的依附和依赖也容易造成群的同质化。群有保持自身纯洁性、排除异己的内在动机,群规群约设定了群的边界,却也同时会让群排斥异质趋向同质。我们会说,大数据算法让我们不觉深陷“信息茧房”,而群的本身也会产生自我设定的“孤岛效应”。
那么,我们既要为合而聚,聚而成群,也要有走出“群”的勇气和能力。人其实是有精神觉知和危机感的动物,我们既留恋于群体提供的稳定性和安全感的温床,同时也对危机感保持足够的警惕,渴望自我精神的独立。
因为人的本质是孤独的,《兰亭集序》中说人“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从进化心理学上讲,趋同是一种需要,但保持人的独立性、多样性,其实也是一种适应世界、谋求人类更好地概率化生存的进化本能。
所以我们不必为群所囿,“人群是人的坟墓”。《乌合之众》书中言,人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归属感,我们要警惕自己成为群的精神奴仆。《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离群索居,直面自然,向内索求,成为精神的王者,“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当下,国与国的竞争日趋激烈,脱钩断链已是常态。我们要根据发展需要,积极入群建群,把彼此认同、价值观一致、合作共赢作为自己的群体观,“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但也需保有离群脱群、自我独立的力量和气魄,致力于做好自己的事情,要有一份“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的对待群与己的淡然和笃定。
一作写作构思
本文的写作构思是,立足于对材料内涵的全面把握,把“理性处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作为文章的论点,深入全面辩证地剖析群体和个体的关系,形成自己的说理主张。优点是这样写不太会偏题,入手较快,写作门槛低,也有利于辩证说理,行文构思对阅卷者比较友好,在评分上相对比较稳妥。
二作
《群为个体而生,而非个体为群而生》
群与个体的产生可不像鸡与蛋那样玄奥,群是个体的聚集,自然是先有个体再有群,但当群不断做大,趋向于固化和僵化,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也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群有可能对个体造成反噬,甚而至于大而不能倒的群就像是一个黑洞,湮灭个体,消融一切。
那么,为什么要有群?
群原始来自协作,后来出于认同。有人说,一个小小的城市,一般来说,你有什么爱好,就会有什么样的群来匹配你。群不仅产生聚合之力,也提供情绪价值,赋能于个体。“有啥事,群里打个招呼”,这句话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热忱相助,更有一份安心交付的信任和温度。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在粘度更高的群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称谓,“同学”、“伙伴”、“团队”、“兄弟姐妹”,来表达彼此的认同和默契。一群人在一起发展同好分享心得,乃至共襄盛举擘画未来,是一件激动人心、让人热血澎湃的事。电影《中国合伙人》讲的就是俞敏洪找到同学王强和徐小平,成立“三驾马车”的合伙制,共同推动了新东方教育机构的勃兴与腾飞。
一个高质量的群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一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志相酬;二是形成自然契约,对彼此有所约定,三是给个体自由与空间留有余地。
一个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很容易党同伐异,结成攻守同盟。人以群分,也要群而不党,否则容易形成对个体的身份绑架。一旦个体失去活力,群也自然失去活力,走向衰退。物理学上“熵增定律”说,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事情总是自发地不可逆地朝熵增加(混乱)的方向进行,群的生存同样符合。
在娱乐圈频频上演的饭圈文化就是例证。最近董宇辉的“小作文”事件频上热搜,董宇辉的不公待遇自不必言,但“丈母娘”粉丝推波助澜无脑跟风,也是导致此事愈演愈烈趋向不可收拾的重要因素,甚而导致对董宇辉的行为设定和人格绑架,包括董宇辉和俞敏洪在内,均明确表态反对饭圈文化。
那么,作为个体而言,又应如何处理与群的关系?一方面理应要为群承担责任,建言出力;与此同时,要不要“削足适履”屈己而合群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群是为个体而生,而非个体为群而生。个体为本,绝非群体为本,当群体不能发展个体,则群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就不复存在。
同时,群的生命形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社会讲组织再造,马斯克改革推特,减员75%,提升公司运行效率,张瑞敏将海尔组织结构从层级制改为扁平化,这些都是群的机制和发展与时俱进的鲜活例子。
群的所有努力和变革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个体,帮助实现个体的最大价值。
二作写作构思
本文的写作构思是,选择一个独特的立论点“群是为个体而生,而非个体为群而生”,作为文章的议论角度展开议论。好处是观点聚焦,主题比较鲜明,论证比较集中,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角度和论证主张,容易体现写作个性。
三作
《竭力合群的树先生 格格不入的人生》
在电影《hello!树先生》里,王宝强饰演的树先生出生于东北的一个小村庄,失去工作成为无业游民的他,整天无所事事,看到人会主动地打招呼,装着和大家都熟的样子,张口就是“都是兄弟,没事没事!”
他跟谁看似都很近乎,努力地做出合群的样子,实际上谁也不在乎他,别人都喊他“树哥”,可是话语里充满揶揄和鄙视。
树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脸面和尊严,却无可避免地被边缘。他越惨,别人越瞧不起他,别人越瞧不起他,他越想挣点面子……电影里树内心胆怯,与人交流不敢直视,身体扭曲,用竭力向后架着的夹着烟的手来掩饰内心的慌乱。网友给出了这样一句影评,“他尴尬的生活就如同他怎么摆都摆不对的手,就如同他的人一样,摆在哪里都不对,哪里都容不下他。”
有一句话这样说,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的特别孤独。
这其中的根源在于,树对自我的否定,他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只能拼命寻求外部的接纳和肯定。他用世俗的标尺来衡量自己,把自己划在了人群之外,然后,再用尽力气去融入群体……
可是强行合群只会让别人尴尬,使自己难堪。树先生上演了一出人生的荒诞剧,我们却在树的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微不足道,生活一地鸡毛,内心缺少价值感,为了面子强颜欢笑,竭力合群寻求认同。
树的哥哥是树心中的一把火,开朗乐观,活力舒展,是树的精神偶像。可惜在树小时候,这把火就被掐灭了。亲情冷淡,工作失意,童年阴影,旁人冷眼……一个在人格与感情上找不到存在感和寄托的人,所谓合群,最终也只能是走上一条永无尽头的虚无空落的自我救赎之路。最后,当他竭力维护的尊严被一层层撕破,树“疯了”,最终在梦境和幻想中来寻求精神的疗愈。
我们常常以为是我们的内心塑造了我们自己,其实是社会塑造了我们的内心,并塑造了我们。树先生的合群,本质上是一种不甘于现状幻想改变却又无力改变的生存挣扎,他没有办法选择。
树活得就像孔乙己,处处被轻视被嘲讽,连小孩子也如此,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尽社会和人性的凉薄。可是,孔乙己对自己还有一份迂腐的接纳和肯定,树却用尽一生想和那群在隔壁房间喝酒的人坐在一起,但他连孔乙己都不如,连个长衫都没有。
三作写作构思
本文的写作构思是,通过对一个素材的深层剖析和解构,来勾联材料观点。本文选择电影《hello!树先生》作为基础论据,层层拆解剖析,以此契合并阐述群体和个体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构思独特,行文灵动,非常体现写作个性,但也存在被误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