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鹤然
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儿童文学从业者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为新时代儿童文学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回首过去一年,儿童文学作家、理论评论家、研究学者和出版人以关键词的形式,对自身创作、研究及中国儿童文学整体面貌做出深情回望,共同迎接儿童文学的春天。
艰辛拼搏 顽强坚持
疫情使得人们的阅读交流方式、生活习惯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事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中国儿童文学依然顽强地坚持创作和出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支持。作家张之路说:“2022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关键词是什么?我考虑再三,写下了‘顽强’和‘坚持’,如果合起来就是‘顽强地坚持’。”他谈到,2022年令他印象深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多,比如刚刚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桦皮船》《冷湖上的拥抱》,还有以撤侨为背景的《惊险旅途》、抗日战争题材的《战斗英雄王大胜》、表现三星堆文化的《器成千年》等。
谈及个人创作的经验,张之路表示,自己虽不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却以爱好者的视角,写了一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他曾在2010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汉字奇兵》(原名《千雯之舞》),在写作过程中,他阅读了许多关于汉字的书籍,也对中国的汉字故事发生了兴趣。十年后,他写了《被委屈的汉字》这本书,并在文体上做出了创新,每则故事都精短而不失趣味,兼具话题性和知识性。去年,在出版社编辑的鼓励下,他延续前作的思路和优势,完成了古文知识趣味读物《会说话的古文》和表达中国中医药学的小说《姥爷有个百草园》。他认为,儿童文学不单是教育儿童的载体,更是影响、陶冶儿童的艺术形式,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唤起孩子们的热情与兴趣,也希望所有儿童文学工作者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为小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和出版人在疫情之中艰难前行,在忐忑不安与胆战心惊中走出了一条平凡而又非凡的道路。评论家马光复认为,过去一年,我们走过了艰辛拼搏的路,前面迎着的应该是一条光明坦途。回望虎年,他觉得好像天天都活在长满尖牙利齿的虎口里,不敢忘记初心,一边防疫,一边继续着手头上的工作。在疫情的阴影下,他读到了全国各家出版社陆续出版的有质量、有特点的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新书,有低幼孩子阅读的图画书,有少年儿童阅读的成长小说,也有涉及各种生活与知识领域的知识类读物、科普图书等,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出版人带着苦涩与欣喜走完了艰辛漫长的荆棘道路,从虎口脱险,迎来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兔年,也将迎来儿童文学的勃勃春天。
跨界延展 寻传统之根
当代非虚构儿童文学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这一点在2022年的中国儿童文学中体现得格外明显。学者方卫平谈到,各种类型的非虚构图画书、科普读物、传记读物在这一年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中占据了显要位置。如果说,一直以来非虚构传统都伴随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那么当下非虚构儿童文学创作潮流值得关注的新质与特质有三。一是插图语言得到更多重视和发展。尤其是在非虚构图画书类读物中,对于插图艺术及其表意能力的理解体现了很大的进步。二是童年视角得到更多关注和呈现。很长时间里,非虚构儿童文学读物主要以其知识介绍、经验传递的“非虚构”特性受到人们关注。近年来,非虚构儿童文学对“童年性”的关注不断加强,注重呈现儿童视角下知识、经验的特殊感受与领会方式,一些作品从思想观念到表现艺术都有值得肯定的重要提升。三是装帧设计的质量与创意引人注目。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不少制作精良的非虚构儿童读物,包括一些装帧设计达到很高水平的立体书。童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即是其儿童观念的一种重要体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非虚构童书观念的发展。当然,对于当代非虚构儿童文学来说,以上三方面可拓展的空间还很多、很大。可以预见,非虚构儿童文学的写作和出版在新的一年还将继续盛兴,期待它继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与此同时,中国儿童文学界弥漫着某种鲜明的传统意识与传统焦虑,这也是2023年儿童文学写作与批评的重要关键词。方卫平表示,一方面,儿童文学越来越将本土文化传统的书写与承继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艺术职责,传统文化素材因此成为了一类较为普遍的写作题材,与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继承与创新,也成为了这类作品的重要关切。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书写、表现和思考上,不少作品显然还处在探索的生涩与犹疑中。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问题上。第一,如何在当代生活语境下真实地复原已然或正在消逝中的许多文化和生活传统,亦即如何有效达成传统书写的真实性。显然,对于许多非亲历性的传统题材写作而言,想象的失真是其面临的一大困境。第二,如何在表层的时间、亲缘的连续性之上,进一步追问传统与当下的内在联系,亦即如何深入理解传统书写的当代性,“不仅感觉到过去的过去性,而且也感觉到它的现在性”(T.S.艾略特)。对当下而言,传统的最大价值不只是作为曾经的记忆、怀旧的乡愁,而应同时是一种当下之物。但恰恰是在传统与当下的汇流中,许多作品的表现是顿挫和凝滞的。我们身处的时代,既与传统空前决裂,又怀着对它巨大的热情。对于那些关注传统的童年写作而言,传统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文学的语境里思考传统、书写传统又意味着什么?这其中,艺术问题与观念问题互为表里,相互牵制也彼此成全。
2022年将注定成为人们精神记忆中一个难以忘却的年份,伴随着某些复杂、未知与不确定性。属于2022年的中国儿童文学,其发展步履却有种笃定的趋向在里面。学者崔昕平也将她的感受界定为“延展”与“寻根”两个关键词,她谈到,儿童文学的延展性是从多个维度呈现的:传统意义上轻盈、出世的儿童文学,屡屡介入并颇为成功地托举了具有时代重量与现实意义的题材;作为“门类”的儿童文学,屡屡在作家们笔下成为了作为“方法”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作家群体,也屡有跨界创作的“破圈”延展,且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而正是这些来自各维度的延展,辅以丰富而大量的创作实践,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寻根之思。这种寻根,既有基于儿童文学文体艺术属性的不断确认与圈定的文学意愿,更有在世界范围、现代视野与史学脉络下,如何评述具有主体性立场的、中国儿童文学的本土路径与美学特质、文学经典与价值功能等基础问题的理论之思。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立项启动,将成为支撑上述探索与探讨的有效资源。
2022年是儿童文学历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年份,在评论家陈香看来,其重要的标志性现象是,成人文学名家集体试水儿童文学创作并取得成功,拿出了堪称儿童文学精品的一批作品,如杨志军的《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徐贵祥的《琴声飞过旷野》、叶广芩的《熊猫小四》等。近年间,因为新世纪儿童文学写作内涵的拓展和儿童文学的社会关注度日益提升,一批成人文学作家试水儿童文学创作,但创作成果有好有坏、毁誉参半。评论界和读者批评这些不太成功的儿童文学创作尝试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儿童文学”,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中书写了儿童主人公,这部作品就是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拥有它独有的生命哲学与审美特质。儿童文学伴随着儿童的发现而产生,是否“为儿童”,是否以儿童为本位,是否成功使用儿童视角,成为判定作家创作是否属于儿童文学的最主要的标准。深入儿童的情感肌理,深切观照儿童的生命体验,是成功进入儿童文学写作并拿出代表作品的作家,其儿童小说呈现纯正儿童本位的关键所在。陈香认为,成功的儿童视角的使用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否以儿童主体性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完成文学书写;其二,是否真正尊重和赞赏儿童生命形态的存在,葆有对童真世界由衷的欣赏、赞叹和慰藉。一旦童年的生命体验、儿童的生命表征投射于文学场域当中,就会产生千姿百态的生命意趣和鲜活清亮的语言意味。
她谈到,从2022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现场来看,一批成人文学名家准确地把握住了儿童文学写作的“儿童性”的核心关键。比如第一次进行儿童小说创作的徐贵祥,其《琴声飞过旷野》正是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书写,注意到了儿童视角的呈现,以及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写作伦理。当然,其中倾注了出版方和编辑的心血,但这也标志着,成人文学名家开始意识到儿童文学创作与成人文学创作有着本质区别。当成人文学名家意识到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性”“儿童本位”的核心关键后,儿童文学将迎来优质作者的扩容,这一批新进入者,将为儿童文学带来更为丰富和开放的文学样本,为儿童文学写作提示新的叙事边界和艺术魅力,为童年的书写状态和生命体验提供了更为多维的尺度,也让童年的文学意象更具张力。
关注生态 探索自然
因为疫情的原因,2022年很多孩子走出家门感受自然的机会变少了,但儿童文学中对于自然的探索却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都有很大的突破。和以往倾向于以动物、植物的视角去讲述自然的故事不同,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更偏好于将自己置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以自身的经历和幻想为纽带为孩子们缔结与自然的联系,在平衡“征服者”与“参与者”双重身份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疫情让人们关注的视觉焦点更多地放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讲述儿童与动物、少年与大自然的故事,回顾自然的历史,守护地球的绿色生态等,这类作品以独特视角为读者打开了当下儿童的生活一角,让我们与暖流涌动的童真世界相逢。作家保冬妮从2022年度优秀畅销书少儿排行榜的40部作品中发现,畅销作品的主题关键词大多离不开自然、宇宙、历史、科学、童年等词汇,她认为,这大概能够看出2022年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所在。谈及个人的创作经验,去年她出版了以自然为主旋律《我的飞鸟朋友——你如此勇敢》《我的飞鸟朋友——你如此可爱》系列图画书,今年也将会继续关注自然主题,继续推出新作。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有过等待,也有过期待。在我们到达不了的远方,那里的人的命运与我们息息相关,生活的停顿也让人和邻里、身边人的关系更加密切。”“90后”青年作家常笑予谈到,2022年的儿童文学也或远或近地呈现着这种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在远方,薛涛的《桦皮船》把目光投向了大兴安岭,于潇湉的《冷湖上的拥抱》笔尖走向了柴达木盆地;与我们呼吸相连的不只有远方的人,还有沈石溪《海豚之歌》中的海洋和宽吻海豚、湘女《勐宝小象》中的热带雨林和象群、邓西《秘境回声》中的长臂猿;在身边,高源的《落叶蝴蝶》里有小植陪伴病弱爷爷时对生与死的思考,黄文军在《喓喓草虫》中让童年的花草虫鸟穿过恬静的时光来到读者面前。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生动细节,都与小读者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越是无法触及的越是渴望了解。藏在鸟羽里的风,躲在冰雪下的溪流,猫在松针下的蘑菇,还有数不清的可爱小兽抖着身上的绒毛……”同为“90后”青年作家的刘天伊也认为,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略显遥远、又有着不知名亲切感的情节恰恰为孩子们弥补了时空的遗憾,引他们进入美丽、神秘、富饶的大自然,让他们得以感受不同生灵的美与丑、喜与悲,让孩子们在天地山海间领悟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实为“命运共同体”的真谛,从而使孩子们在故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崭新的精神、全新的视野去拥抱自然,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焕发生机 走向远方
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大文学。儿童文学是大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着三亿多儿童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成长为世界儿童文学大国具有历史必然性。据作家秦文君观察,2022年的儿童文学作家们一如既往地深入生活,创作不停,努力写出优秀的长篇小说、童话、图画书,立志为时代沿革多留下一些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不断有高水准的作品问世,正是儿童文学发展的希望之本。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之一是快速和共享,这些年来老中青三代作家们都在尽力把好的儿童文学分享给孩子,把文学精神推到校园、广袤的城镇、乡村。秦文君谈到,因为疫情原因,2022年作家进城乡校园与小读者面对面的交流几乎停滞,但为完成对下一代人文学阅读的启蒙,促进儿童阅读的社会化,不少作家造新船去远航,开启如火如荼的线上讲座和互动。使她感触最深的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等公益机构,该机构发起的百位作家助力儿童慧读慧写公益活动正式上线抖音平台,连续50周有100位成就卓著、知识渊博、深切热爱儿童的作家联手进行儿童读写心得传授,首批发来视频的有金波、高洪波、叶辛、曹文轩、朱自强、圣野、沈石溪、汤素兰、刘海栖、薛涛、戴萦袅等30位作家,由秦文君担任主持,将作家们分享的各自童年的阅读经验,讲述好书的多种阅读方式引荐给读者,并为儿童、家长、教师们解析儿童文学名著,通过专业的读写、理解、思维,为孩子点燃读写爆发力,点燃他们对生命的热情与希望,鼓励更多的儿童向阳而生。目前,该活动已连续推出10多位作家的共享视频,浏览量达到200万人次,读者点赞数超过10万,特别符合快速和共享的特征。秦文君认为,这对于作家而言是知识和智慧的大奉献,在困难重重的2022年,作家们不负使命,积极投入公益,是一种新趋势、新形式,更是一种责任心的高度凝聚与焕发。
“如果对2022年中国儿童文学进行概括,我会使用‘向高处,向远方’。这组带有动词的短语蕴含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奋进和追求。”出版人、作家王苗认为,儿童文学天然被赋有“轻”“小”的底色,似乎与“厚重”“宏大”沟壑分明。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正在用努力突破鸿沟、缩短距离,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柴达木油田、深邃的鄂伦春丛林、繁茂的热带雨林、一望无际的辽阔深海,凝视民族记忆、家国情怀,直面疾病和死亡,开阔儿童文学的书写领域,拓展儿童文学的题材种类,丰富儿童文学的表现手法,建设儿童文学的美学命题。书写中国故事,关注中国童年,彰显中国气韵,向高处去,向远处去,向广袤的时间和空间里去,中国儿童文学没有把自己定义在“小”“轻”“薄”的坐标上,而是在现实关注、历史纵深等维度进行突破,奏出轻盈清丽又磅礴厚重的黄钟大吕。不过,她也表示,作为儿童文学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自省,在走向高处和远方时,不能忽视眼前的琐细和脚下的寸土。因为文学不只有重大和高远,也有世间的寻常和暗光下的幽微。儿童文学书写不同场域下的孩童成长,特定性、文学性、艺术性缺一不可,要像盐化入水,而不是油浮在水上,只有持续不断地尝试与探索,才能看到前方最美的风景。
新鲜探索 创新尝试
作家汤汤在阅读2022年的中国原创童话时,脑子里冒出的是“新鲜生长力”这个词,她感觉“新鲜作家”不少,“新鲜作品”也不少。比如获得去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小十月文学金奖的石若昕,就是一个很年轻的童话作者,她的获奖作品《小鼠雕像》和《万物之城》,呈现出一股清新又蕴含人生滋味的轻逸气息。还有王庆兰、王落、喻舟、张家平、孔阳新照等年轻的童话写作者,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活泼灵动的创作力量。如王庆兰的《夜酣酣》,把夜的声、光、色、形做了极富质感的演绎,让人直呼巧妙;王落的《客厅里住进一片海》,像养一只宠物那样在客厅里养了一片海,对“成长”做了好玩又新鲜的解读;喻舟的《云朵只卖一硬币》观照孩子们在成长中的无助,用丰富的细节给读者代偿式的满足感;孔阳新照的《再见数十下》用独特的形象写出了成长的艰难和遗憾,回味悠长;张家平的《魔女今日起飞》讲述爱与信赖的奇迹,人物设定新鲜有趣,故事内核带给读者独特的体验。这些年轻的作者,是中国原创童话新的生长力,他们让童话创作更具游戏精神和乐观精神,用童话将生命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孩子,让孩子们在故事中经历人生百味,获得心灵成长。
回顾2022年,中国儿童文学在守正中创新,在追寻中开拓,创作、出版与研究等各领域都呈现出新的探索与尝试,让中国儿童文学在书写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上有了全新的表达。青年评论家周博文谈到,去年有很多展现出这种特质的文学作品值得关注,比如“99童书”推出的绘本诗集《今天很特别》,用诗歌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儿童情趣与诗化特征,童诗与绘本、传统节日与现代诗歌的结合呈现出全新的体裁融合、编创理念和文本气质。海燕社策划出版了“家国少年”系列,其中《大银杏树的小秘密》聚焦战争年代红军小战士身体与精神的成长,展现他们追寻与抗争的蜕变之路;《霜叶的红十月》书写战争中不同身份女性的生活现实与心灵历程。两部作品以儿童视角,突出表现了战争年代长征精神对于少年儿童的影响与引领,在用儿童文学讲述革命历史、表现家国关系、传承红色精神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少年儿童出版社继续推出“小巨人原创系列”,题材多样、内容多元,书系在呈现新时代中国少年蓬勃发展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打造了一套具有海派特点的耳目一新的儿童文学原创精品。他认为,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很多专著及评论文章值得关注,陈晖为原创桥梁书提出了新的美学标准与价值追求,李利芳撰文呼吁构建新的中国特色儿童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崔昕平出版了《新聚焦:儿童文学创作现场》等。儿童文学的研究工作也着眼于新的问题、新的现象,探求新的标准、新的要求,为探寻中国儿童文学自己的道路拓土开疆。(教鹤然)
来源: 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