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有朋友说我的,有亲戚说我的,我自己也对我看书有所怀疑。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这个人多多少少是爱看书,也经常看书。的确,家里最多的就是书了,拆封的还没拆封的,到处都是书。
读书有什么用?关键是怎么看这个用。亲戚朋友说我看书没有用,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我身上找不出看书对我带来的变化,我自己怀疑看书有什么用,是因为我看书的目的,也是希望看书能改变自我,改变我的生活,实现我人生的意义。可这么多年下来,我好似还在原地踏步,生活似乎也没有任何变化,这不由得我对看书有什么用也起了疑问。
疑问归疑问,但是心里还是有个声音对我说,看书是有好处的,不能放弃。查理芒格被誉为“行走的图书馆”,他每时每刻都在看书;稍微了解一些作家,大都是看过无数的书;就连写了一本《我在北京送快的的日子》的作者,也是在送快的的日子不断看书,输出感受;还有做文化直播我所崇拜的熊逸老师,李源老师,成甲老师等等,你看看他们看得书,就知道他们为什么知识那么渊博。
这些人看书,其实就有几个特点:
第一,数量多,不管怎么,就是有机会,有时间就看书,数量上都是一般人无法超越的。都说量变引起质变;看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发生质的变化。再看看我读的书,除了上学的课本,其余的又能有几本呢?就算每周读一本书,一年也就撑死50本左右,10年下来,也最多500本左右,这能有什么呢?离万卷书还有很长的距离呢,况且我每年似乎看不到50本左右,因为这么自律的看书,我还达不到。
第二,是杂,各种书都看,不分类别,喜欢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在你不经意间读到某位作家的书时,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在看一些好像和他们不搭边的书,那时候我就感觉很奇怪,一个文学作家,怎么还看物理方面的书,但转念一想又合情合理,为什么他就不能看物理书?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任何地方,任何书籍都是他们的营养。
第三,他们看书杂,是不是也表示他们看书没有目的性呢。或者说有目的性的看书只是很少一部分呢?只要是书,看着就行,不问目的。或许读某些书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是带着解决问题为目的去读的,但我想,带着某个目的去读书,读书面就难免窄一些,最终还是要发散思维,读很多很多的书。我读书目的性太强的话,反而读不好书,读不了几本书,而漫无目的的读书,一些长期存留在脑子里的迷惑,不经意间就从那本书里蹦出来了。或者读了大量的书,你会发现很多道理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书只是换了个说法,那么这个道理就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在你下次采取行动时,这个思想就会指导你的行动,也许就是这个小小的行动,就会引起你不同的人生。把一本书读通读透很重要,我感觉只是对考试和炫耀很有用,但要形成思维最终影响行为没有什么用,只有行动实践了才有用。
很多书读完,也理解了,也很有感触,也输出了,可是过了几年,甚至几个月,我也很有可能都不记得书中讲什么道理了。但无所谓,我看书不是为了记住书里讲了什么,而是不计较结果,只要看就行。也记不得哪里看过,读书就如同吃饭,你今天吃了稀饭,后天吃了胡萝卜等等各种蔬菜和食物,而且我们每天都这样。这些食物都无形中化解成为了营养成分,铸成了我们健康的身体,难道你会怀疑我身上的哪个肌肉是哪一顿饭的什么食物供给的吗?我想没有人会这样算清楚这笔账吧!那我们读书不就更像这个吃饭一样吗?每本书只要你看过,他都无形中在你精神世界里留下了一点点足迹,你看不到也觉察不到,但他确确实实存在。
我还能说看书有什么用吗?不用想,一个字,看,两个字,多看,三个字,多多看,最终六个字,无目的多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