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为贱出处。
都知道,孝道是华夏传统美德,民间更有家有一老,如获至宝的说法。然而孔子却说过老而不死,是为贼,更被写入论语中,和下半句成为了经典,这又是为何?
原壤是孔子老朋友,因家里穷,母亲去去世时,是孔子帮忙安葬母亲。等母亲刚安葬完毕,不仅没有伤心悲哀表情,反而说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开心过,好想大声歌唱。
原壤的话被孔子所到耳旁,认为是大逆不孝。没想原壤见到孔子时,仍分开双腿而坐,没一点礼貌,被气的用手杖打其身,于是有了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经典典故。
巜 论语》宪问篇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儿不孙弟,长而不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注释
一个人,从小不讲孝道,不尊老爱幼,即是老了,又虚度了光阴,一事无成,即是活久了,也是个碌碌无为之人。到了老时,还不去世的话,不仅不能给社会带来安宁,还可能是个祸害。
老而不死,是为贱后半句。
老而不老,是为贱是对那些老而不尊的老人的贬意词。后半句斗宵之人,何足算也,是对那些心量狭小的人的贬意。
出处《论语》子路篇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厮可谓之土矣?
子曰:行已有耻,使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土矣?
子贡曰:澉问其次,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子曰:澉问其次,言必行,行必果,硁硁小人哉,抑亦可以分次矣。
子贡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斗筲是指用竹子编制而成的容具,斗容器,筲竹器,一斗等于十升,一容等于二升。
在子贡与孔子围绕怎么才能称为士(政治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把士分了等次。一等士是能出使四方,知廉耻,能完成君王的使命是一等士。二等式便是那些知孝道,团结乡邻的官员。像那些顽固不灵,却坚守言必行,行必果的官员,是最次的士。那些像斗筲一样心量狭小的官,根本连士都算不上。
老而不死,是为贼,斗屑之人,何足算也,成为经典,一直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