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以史鉴今,告诫人们通过学史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把学史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站在改革开放40年、执政70年、建党近百年的历史节点上,**进一步要求全党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 “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学习“四史”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学好“四史”?
为什么如此重视“四史”学习
2019年7月底,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2019年11月,**到上海考察时又加上了“改革开放史”的学习要求,指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再加上了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要求,重申:“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4月,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今年全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重要主题。
之所以如此重视“四史”学习,是因为“四史”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四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所带来的精神激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动力。“四史”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学习“四史”可以让党员、干部更深入地认识党情、国情,更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本质,进一步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以科学的方法学“四史”
学习“四史”不是简单地追溯过往,而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读史使人明智”,一般地讲,这句话是对的,但由于历史不是自我呈现,而是被叙述解释的,因此,学习“四史”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认知历史本原,将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化为后人的智慧,这样读史才能真正使人“明智”。
如何学习“四史”?核心要义是史实、史观、史鉴。史实,即搞清楚客观存在过的过去;史观,即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解读、评价;史鉴,即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启迪未来。这三重要义是相互关联的。史实是理解、解读、认识历史的基石,我们说“口说无凭,以史为证”,说的就是历史学习要从事实出发。史实依赖于史料,但史料不等于史实, 史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只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别,才能一步步地接近历史的“本然”。当然,历史的“本然”也不等于历史, 某一历史现象、人物或事件,会因人们对史实构成的复杂因果关系的认识能力、立场的不同,而作出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和评价。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会影响或左右着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吸取,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可见,学习“四史”首先要以准确的史实为依据,史实是史观的骨肉,而史观源自对史实的尊重和归纳,史鉴也有赖于史观的价值和逻辑引领,如果没有科学的史观为统领,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材料,历史、辩证地认知历史事实,就不可能对“四史”有实事求是的科学认识和理解。
历史的“本然”是既成的、不可更改的,但人们认识历史“所以然”的能力却是不断提高的。以我们今天达到的认识高度,能够更客观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波浪式的发展和螺旋式的前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北伐战争胜利、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才最终使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在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失误之后,终于走上了在改革开放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大步地前进了。如果把“四史”贯通起来并置于宏阔的历史纵深与历史比较中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新中国头30年虽然有失误,但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果没有*那一代人的无私奉献,也很难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局面。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所说的“两个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就是历史过程有连贯性,但却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知“四史”以鉴今
所谓“以史鉴今”,就是从历史中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就有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目的。古人重视史学的借鉴作用,是因为它往往与国家的治乱兴衰连在一起。“以史为鉴”之所以可能与有效,是因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正如**所指出的,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说:“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之过程者也。欲知现在,必溯原于既往。明乎既往,即知现在之所以然。现在之所以然明,即事物之真相得。事物之真相得,则应付之术,不待求而自出。”所以,历史虽然有过去性的特点,但它是人们了解当今社会、理解一切变化与延续的最主要途径。而“四史”因具有初心、使命的鲜明主题、深厚的实践基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鲜明的与时俱进特质,更是成为党员、干部获取精神养料,探求为政之道、把握发展规律的知识源泉。
“以史为鉴”最为重要的是“以史为戒”“以史为训”,要有对历史的自觉反省与反思。当年我们党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虽然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的历史水平,但不等于说我们不应该对它产生的根源、失误进行科学分析和认真研究,否则我们何以对历史的经验有清醒的认识?何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有深刻的理解?比如,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状况不是由少数人主观设定,而只能由经济发展的实践来决定。正是遵循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向前演进。所以,学习“四史”既要注意从历史实际出发,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进行评价,也要以历史为镜来观察现实。这样,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就会有更多的历史眼光和认知理性,就能更自觉地遵循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史为鉴”还要科学对待“四史”中经历的挫折。一方面,历史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而是曲折的,因此,就思想方法而言,无论是对待成功还是失败、胜利还是挫折,都不能采取绝对主义的态度,而必须坚持客观的、历史的态度,采取分析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又必须勇于正视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善于从所犯的错误中见微知著、发现问题。同时,还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前进,不断重新认识历史,从中吸取智慧和借鉴。所以,看一个政党、一个领导集体和领导者在政治上是不是高明,不在于是不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科学地对待所犯的错误,能不能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能不能找到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不断前进的政党,尤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是这部“结合”史,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使社会主义百年实践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育长、教授,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