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现在的互联网,文学家的最大作用就是引用来损人——鲁迅
阐释:在阴阳怪气这件事上,许多文学家的文字更为精妙,不带一个脏字,针针见血。也被网友摘出来用于阴阳怪气。
举例:
木心:「有些人的脸,丑得像一桩冤案。」
胡兰成:「你的脸好大,像平原缅邈,山河浩荡。」
许知远:「审美的狭隘,是一种智力的缺陷。」
钱钟书:「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也有人巧妙化用,如,朱自清《背影》中的「橘子梗」:你站在此地不要动,我去给你买个橘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是你爸爸」。
4. 如今,任何一个emoji细看都有阴阳怪气的嫌疑
阐释:在如今的互联网中,就算没有反差、没有愤怒、没有亲人名字,一部分简单的日常词汇、标点符号或者表情,也被当成了阴阳怪气的典型代表。
举例:「哈」、「哈哈」、「哈哈哈」、「蛤蛤」,所有emoji表情。
阴阳怪气如何成为阴阳怪气阴阳怪气的流行,和互联网上的圈层文化的扩张有关。从饭圈的「控评、洗地、带节奏」,到00后的「yyds、xswl」,到「就这、不会吧不会吧」这些小圈子里的黑话,因为好玩而出圈被模仿。由于用黑话能彰显小众圈子的独特,维系内部认同感,获得同伴共鸣。
然而,原本只在小圈子里彰显审美趣味的黑话,一旦被大众范围模仿使用,那些词句的内涵和趣味常常会迅速被抽干,变成一个「跳过交流、直达情绪」的道具。不论你说什么,都可以套用,「不会吧不会吧,他急了他急了」。所有人在用一致的词表达复杂的情感。
这种拒绝交流,单方面做结语的方式,和扣帽子行为同出一辙。把表现得温和就叫对方「圣母」,一提出反对就称对方「喷子」,抛出一个词句就仿佛给对方下了一道判书,自己就自然而然地「赢了」一般。
阴阳怪气在某种程度上和讽刺类似,但大多数讽刺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而阴阳怪气的表达常常与问题的本质无关,它的作用不再停留在反驳、批判、输出观点,更多的是表达情绪、立场,以及攻击对方。
发现没,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常见词汇、表情包乃至一句普通的话,都可能是在表达阴阳怪气。
《红楼梦》中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今天被当做阴阳怪气。
这种语言污染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搜「小奶狗」几乎已经看不见狗子了;「哲学、菊花」已经不能作为纯粹的哲学、菊花用了。「不会吧」如今也不只是一种惊讶的感叹。用语的结论化,battle化,简单化,绝对化,比如绿茶、直男、微笑,快速把人群分类,快速贴标签,快速占用原有的词意。
如果有一天,在聊天界面,对方向你发来一个笑脸,你根本不知道他究竟是真的开心还是在对你冷嘲热讽。睿智其实是弱智,赞同其实是反对,夸奖是嫉妒,笑嘻嘻则是MMP……
一旦接受这种设定,我们似乎就难以再直视字词的表面含义,友善与恶毒的距离越来越接近,我们也越来越难以分清他人究竟是好心还是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