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教师节,有朋友提问: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形容老师,你觉得合适吗?
首先祝所有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晚唐诗算得上是中国诗词史上最奇魅瑰丽的一段,上承盛唐纵横豪气,中接中唐文体参差,诗歌发展到晚唐,格律体已经完全成熟,而风格也百花齐放,各有特色。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最亮的星,他的诗里面有屈子的浪漫幻想,有杜甫的沉郁忧愁,有李贺的幽冷奇艳,有韩愈的壮阔雄奇,有魏晋阮籍的哲思寻探,也有六朝诗的华丽色彩,又沿袭刘禹锡,白居易的民歌色彩。
李商隐的诗,集合了前朝诗人大成,诗的文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过李商隐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其他诗人完全不一样,只有搞懂他在诗文创作中的弯弯绕绕,才能搞懂他为什么被称为朦胧派之祖,为什么他的作品都是含混不清,指代不明,让后人费劲了心思。
在大量阅读李商隐和其他唐朝诗人作品之后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等等大诗人,都是紧扣“诗言志”在进行创作,从而赋予了诗歌旺盛的生命力,而这种昂扬的气象在晚唐逐渐式微,进入了另一个迤逦、朦胧的境界。而这个关键人物就是李商隐。
和表达情感的诗词创作方式不同,李商隐是在塑造情感。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领悟到这一点,才能读懂李商隐,而他的代表作《锦瑟》、《无题》等等大都是在这种曲折朦胧中让后世读者迷惑了,不清楚他到底要说什么,是爱情?是友情?是际遇?是苍生?好像都可以。
其实他的重点在于塑造这种情境,表达什么内容的情感在他的创作中占比相当轻,在这种手法下写出来的诗文,如果我们一味去追寻他写这首诗的动机和隐藏在背后的真实感情,那么就会错过真正的重点,买椟还珠。
就以这首《无题》为例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我们走在路上,碰到有很多人在开心的歌唱,不由自主地加入进去,一同舞蹈,一同释放自己,是否有必要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吗?有些人会问,有些人不在乎,跟着开心就好了。
而李商隐就是开心的这个人,你要问他为什么,他就是不告诉你。
他的重点,是塑造这份情感来感染你、打动你,至于这份情感因何而起,那是他个人的事情。
搞懂这一点,就搞懂了李商隐。
我们大都走进想了解他的死胡同,为了追逐自以为重要的目标而迷失在他的花团锦簇之中。所以,我们会以为他在写偈子,写爱情诗,写友情诗,写怀才不遇。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解读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其实得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的而已。
我们看他是如何来塑造这种模棱两可的意境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是难的,这是现实的难。分别也是难的,这是心情的难。这是写爱情?是写友情?还是写普通朋友之间的酬答离别?是有误会?伤离别?长相思?难得见?都可以。而这种大而化之的描述会让不同经历的人代入自己的感情,理解成为自己想抒发的意思。一旦代入自身情感,心理神会,便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