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庆幸的含义是什么,荣幸和庆幸意思有什么区别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9-05 13:13:18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

我很庆幸的含义是什么,荣幸和庆幸意思有什么区别(1)

字面理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的人就是明智,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才华出众靠得是艰苦努力,战胜自己的弱点才是强者。

胜:胜过;超过。

力: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到满足的人才是富足的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才是有远大志向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

矢志不移的人才能够长久。从生到死都不会做出不合理的事的人才是长寿。

妄:胡乱,荒诞不合理。

1、通俗理解

认识一个人很容易,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却很难,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因此,要了解别人是需要智慧的,换言之就是能够深入了解别人的人就是智者。

了解别人尚且如此,要了解自己就更难了。一个人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优点,很希望在人群面前张显自我,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一个人发现并正视自己的缺点却很难,首要任务是战胜自己,只有战胜了自己的虚荣心,才有可能沉下心来反观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正视自己,因此真正做到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

要才华出众、鹤立鸡群,就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要战胜自己,再强的力量也没有用,只有修炼到自知之明的境界的人,才可以做到正视自己的缺点,才有可能战胜自己,这种人才是强者。

做到“知足者常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做到“知足”首先要清除“贪欲”,没有“贪欲”的人才会“不争”,“不争”的人就很容易“满足”,知到“满足”的人还会与别人比“物欲”吗?连比都不比还存在谁多谁少吗?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挂在嘴上的“志”,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才是有远大志向的人。

持之以恒、矢志不移的坚持做一件事的人才能够称得上“长久”,他们不成功则以,一旦成功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成功。从生到死都不会做出不合理的事的人,才称得上顺其自然,像这样的人才称得上“长寿”。那些反其道而行之的不顺其自然的人,即便是活了一百岁,人生的价值也荡然无存,乃至于还留下了很多负面影响,他们活着与死去是一样的,他们是“虽寿既夭”啊!

2、道德修养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老子列举了:知人善任者“智”;自知之明者“明”;坚忍不拔者“力”;反求诸己“强”;知足常乐者“富”;自强不息者“志”;持之以恒者“久”;死得其所者“寿”,这些高尚道德品质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影响深远。

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

我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由传统道德教育发展的,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准绳。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儒家学说里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古人把为人处事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为人处事的准则,流传并且教育后代,使大家以同一种规则准则要求自己,衡量别人,慢慢形成了道德标准。这种确定下来的标准,绝大多数仍然符合现在社会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提高新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就必须接受、传承教育。明白这些道理,不是把他们当作封建残留的腐朽文化而予以摒弃。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传统道德最浓缩的精华所在,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这些都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道德品质。不论是在商业交往,还是社会交际,这些品德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得到社会肯定的法宝,也是一个人作出判断的坚定依据。也就是做人的准则。

提高传统道德就要知道传统道德属于什么范畴,传统道德是依附于传统文化而存在的,要理解传统道德的真正含义,就要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对祖国文化都应该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就要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

3、自知之明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这就是成语“自知之明”的出处。

周瑜与诸葛亮“对弈”。从诸葛亮智激周瑜开始,到草船借箭,到巧借东风,到赤壁用火,到华容道放走曹操,到借荆州,到智取四郡,到刘备招亲,直到将计就计气死周瑜。没有哪一次周瑜不是比诸葛亮少看“半步棋”的,就是因为周瑜破解不了这个“半步棋”才搭上自己生命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千古英雄怎么就输得那么惨呢?周瑜错就错在明明自己都知道,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还要扭着诸葛亮要与他对弈,安有不输之理?

4、知足常乐

老子在本章说:“知足者富”;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明朝有个人叫胡九韶,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但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快乐、幸福都是建立在知足的基础上的。这里并不是说不思进取,不前进,而是在自己的能力控制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前进。不要把太多不实际、不可能完成的事摆在眼前,不达到目的就绝不放手。追求满足不了便产生了痛苦,而当一种*满足之后很快便又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追求。总是不满足,就总是有痛苦,真是“欲壑难填”。

陶渊明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皇帝的位置,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争的意愿。

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紧接着就辞职了。

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

点评

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且看陶渊明一生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陶渊明都做到了,如果陶渊明在官场上同流合污的话,也许他会官运亨通,过上好日子,但是,他是绝对不会取得今天我们高度赞誉的成就的。

历史上的姜子牙、百里奚、张良、诸葛亮、王猛、刘伯温等大智慧者,他们都是被中国人公认了的大英雄。他们都是生在乱世之中,但他们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同流合污,而是隐居民间,静观时局变化,谋划扭转乾坤的大计,然后择明君而侍之,从而成就千秋伟业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个何等聪明的聪明人!他生在乱世之秋,走仕途时早早的就可以发现他所跟随的人不会有好结局,所以他能够急流勇退,退隐民间。就连前来劝他“重出江湖”的大英雄檀道济,也没有逃脱厄运,成为千古奇冤的受害者。陶渊明退避三舍,远离乱世,过着清寒的生活,虽然没有成就千秋伟业,却成就了他的文学辉煌。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五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天津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六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二百六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

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

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后世誉之为大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乃至史学家。

点评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在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一个人能够放弃读书求功名走仕途的机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徐霞客博览群书是为了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目的是为了饱览大好河山,饱览大好河山的目的是为了科学的记录,留给后人的是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我们用佩服二字来形容徐霞客简直不足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