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写出孩子的50个优点吗?
#让孩子明白的事# #与孩子相处点滴#
前几天漾漾用iPad看自己小时候的视频,我在另一个房间里听着听着忽然很感慨
在她一岁、两岁、三岁的时候,我对她是这样满满的温柔,所有的话语都是
太棒了!加油加油!漾漾想试试这个吗?我们慢慢来
那些饱含感情的鼓励,留在一个个视频里。声音中,全是对一个生命成长的欣喜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们的话语里多了要求、训斥、指责,也有过大发雷霆,甚至比较。这些不会被记录,只是在小孩的心上留下痕迹
如果我是那个小孩子,回看小时候,心里大概也会疑惑:为什么,爸爸妈妈变了
真的有孩子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
有一次漾漾和几个同学玩耍,其中一个孩子和她一起跑到树丛里,捡了很多砖块、石板、松枝、硬纸壳,要搭建一个家
我走过去,听到她们一边玩一边在聊天。那个孩子对漾漾说
“爸爸妈妈有时候太凶了,我不喜欢他们这样。虽然他们也说‘你很美’什么的,但我总觉得跟小时候不一样了。我觉得他们不像小时候那么爱我了。
看到我过来,小朋友并不避讳,漾漾一副非常理解的样子指指我,附和说:“我妈有时候也很凶!不过我喜欢我爸爸
我理解,这是她们在对我吐槽
七八岁,有伙伴可以一起吐槽父母,还不怕父母听到,挺好
很多公号写,随着孩子的长大,“亲妈滤镜”会慢慢碎掉
小时候觉得自家娃天赋闪闪,举手投足都透着聪明可爱;等到上了学,尤其中高年级,就成了差强人意、毛病多多,晒娃也晒不动了
其实如果从孩子的视角想一想,又何尝不是这样
孩子看父母的滤镜或许破碎得更快:小时候爸爸妈妈是多么温柔、积极,“爱我”这一点世界第一名;怎么现在那么多条件,那么多评判,耐心越来越少
小孩还是那个小孩。为什么父母看他/她的眼光变了
或许是因为上学后,孩子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社会化评价的体系,家长也不由自主,拿一把把“别人目光”的尺子、学校评价体系的尺子,来衡量自己的孩子
又或许是,孩子越长大自主意识越强,有很多很多的“不要”,让家长感觉到自己的有限、无力、被挑战
更多可能是社会整体压力的传导
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加大,教育资源不均衡,升学方式不透明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擅长规划”的名校父母、“牛蛙”父母,告诉你几岁没有做到什么事就太晚了,只要怎么怎么样就能怎么怎么样
家长天天被PUA信息轰炸、被推销各种学习“神器”“神药”,反观对照下,好像无论自己还是娃,总是棋差一招
有时我会想,20年后回望这个教育博主、育儿博主甚嚣尘上的时代,做一个社会学调查,一代儿童和家庭到底是受惠于信息流动的福祉,还是遭受了焦虑传导、密集育儿、教育商业化的戕害
仿佛孩子的事,都要靠买一个个“产品”、听一门门课、“刷”点什么,才能解决,才能变好
一个孩子能从家庭中得到的最好的东西,从来都是免费的:父母真心实意的欣赏
这份礼物,不只是那些学霸、牛娃配得,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
如果父母都不能给予孩子这份礼物,他/她要从其他地方求得,可能更难,更奢侈
这份礼物,不只是那些事业有成、财富自由的父母给得起,你只需要暂时关闭外部世界的杂音,把目光、心意在亲子共处的时间里完完全全转到对自己孩子的观察上
试一试,坐下来,写出你孩子的50个优点,写出你真心实意欣赏他/她的各种各样的闪光
这是只有你才能回答的答卷,是你投注在孩子身上时间、目光、爱的凝结,是你的小孩行走世界的底气,是“世界参差多态,每个人都独一无二,都能活出自己光彩”的信念和信心
50个太多了吗
也许你一开始会这么想。但当你真的静下来,打开你的心和眼,一个一个写下去,可能会发现——50个优点还不够写
孩子有太多太多的“可贵”,值得我们去发现,鼓励。有些你平时挑剔的缺点,换个视角,很可能就是孩子的优点
这也是一个提醒我们反观自身的契机:想一想,我们平时谈论孩子时,关注的焦点、使用的尺度,是不是太狭窄了
我们在家做过这个游戏
有一天爸爸下班一进门,我就说:“爸爸,你能说出漾漾的50个优点吗
爸爸说:“那还不容易吗!”马上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漾漾一开始显得不以为然或假装不在意,自己拿本书翻啊翻,越到后面,你会发现她听得越仔细,还会插进来点评
她的眼里有隐藏不了的兴奋和光芒:我是这么好的一个小孩,我的爸爸妈妈是这样看我的
我相信这是一种力量
就像约翰·伯宁罕有一本著名的书,《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里面的爱德华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像所有孩子一样偶尔会踢东西、制造噪音、欺负小朋友
当大人总盯住这些“问题”,指责他,评判他,给他扣上“你很粗鲁,你很吵闹,你最恶劣,你太没有爱心”这样的帽子,他就真的变得越来越粗鲁、吵闹、恶劣、没有爱心
然后人们更进一步指责他:“你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