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亲不认”这个词,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并且第一反应就是一个贬义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无情无义,一点都不考虑至亲的感受。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时候,“六亲不认”是用来称赞一个人刚正不阿,不徇私枉法。
那“六亲不认”中的“六亲”,具体指的是哪6个人?这背后又有什么说法?一起来了解下,老传统有讲究。
古人眼中的“亲戚”
人们将和自己有一定亲缘关系的人统称为“亲戚”,并且根据关系的远近,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近亲和远亲。在我国古代一直有“三亲六戚”的说法,其中“三亲”分别是宗亲、外亲和妻亲。
宗亲是指和自己同一个姓氏的亲戚,一般是父亲这边的亲戚,以及这些亲戚的配偶,比如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兄弟姐妹等都算是宗亲。
外亲是指母亲这边的亲戚,一般和我们是不同姓的,比如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姨妈姨夫等等。
妻亲是指妻子这边的亲戚,并且特指的是妻子的直系亲属,比如老丈人、丈母娘、小舅子等等,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是由婚姻关系带来的亲戚。
在古代,人们一般是以男系亲属作为核心,来区分亲戚之间的关系,所以才会出现宗亲、外亲和妻亲之分。到了现在,个人的选择变得更自由化,有些家庭给孩子取名时,会和母亲同姓,所以在区分“三亲”时就不能完全照搬古代的说法了。
“六亲”指的是哪6个人?
从目前能查到的史料来看,下面这3种说法比较常见。
第一种说法:父、母、兄、弟、妻、子
这个说法出自《汉书》,也是和现代人理解最为接近的说法。《汉书》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这部史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一起被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中认为,“六亲不认”中的“六亲”,应为我们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中最亲近的亲属,具体指的是父亲、母亲、兄长、弟弟、妻子、儿子。“三亲六戚”中的“六戚”也指的是这“六亲”。
在古代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这六亲中将姐姐、妹妹、女儿这3位重要的亲属给忽略掉了,而以现代人理解的“六亲”将这个不足补上了。从目前社会的广泛认知来看,“六亲”大多指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妻子(丈夫)、子女这6位亲属。
第二种说法:父、子、兄、弟、夫、妇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传世著作《老子》,也叫《道德经》,至今依旧是国学书籍中的经典代表。《老子》中认为,“六亲”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妇这六亲,分别为父亲、儿子、哥哥、弟弟、丈夫、妻子。
《老子》中说“六亲不和,有孝慈”,意思是当六亲关系出现不和时,人们才会提倡孝顺和慈爱,这句话其实是老子对当时风气的一种批判。在老子看来,孝顺和慈爱是每个人本来就应该具备的素养,而不是在出现问题时,才去强调它们的重要性。
第三种说法:父子、兄弟、姐妹、甥舅、婚媾、姻娅
这个说法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一眼看过去有点难理解。《左传》中认为,“六亲”是父子、兄弟、姐妹、甥舅、婚媾、姻娅。前面3个亲属关系很好理解,那甥舅、婚媾、姻娅是指谁呢?
甥舅,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婚媾,是妻子的直系亲属,比如老丈人、丈母娘等;姻娅是丈夫的直系亲属,比如公公、婆婆等。
中国有句老话叫“娘亲舅大”,从血缘关系来看,舅舅是母亲关系最密切的亲属,并且在古代通常是男性管家,所以舅舅一般在母亲娘家的地位都比较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左传》为什么将甥舅关系列入“六亲”之中。
总而言之,古人常说“六亲不认”,“六亲”说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指代,多指的是和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近亲属,这也是人们最为珍重的人际关系。这个词语正是借用这些关系的重要性,来提醒人们,不要做违背良心、不重天伦之事,要学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