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分》
碧云翻墨坠秋光,残暑长廊一雨凉。
松竹欲成楼渐隐,阴晴数变桂初香。
随波籍湜应俱叛,易暴夷齐故不亡。
岁岁登高须强起,霜风好为作重阳。
——清·郑孝胥
秋分至,碧空如洗,云朵似墨轻翻,洒落一地秋光。长廊外,残暑终被一场秋雨洗净,留下丝丝凉意,轻拂心田。
松竹间,楼阁若隐若现,仿佛是大自然最巧妙的藏匿。桂树初绽,香气随风飘散,阴晴不定的天空更添几分诗意。
诗人感慨,世事虽多变,如波涛汹涌,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如伯夷叔齐,坚守信念,永不言败。岁岁重阳,登高望远,愿霜风助力,让这份坚韧与美好,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重阳。
此诗以秋分为契机,描绘了雨后初凉、云墨翻涌的秋日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秋日的清新与宁静,同时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坚韧不拔品格的赞颂以及对重阳登高习俗的期待,寄托了对生活美好愿景的向往。
郑孝胥身处晚清至民国动荡时期,他的诗作常含家国之思与个人情怀。在《秋分》中,虽未直接言及时代变迁,但“易暴夷齐故不亡”一句,隐约可见诗人对忠贞不渝、高洁品质的颂扬,或许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中仍坚守节操之人的隐喻。同时,秋分作为传统节气,标志着秋季过半,昼夜均长,自然界进入收获与沉淀的季节,这也促使诗人思考生命的成熟与坚韧。
【2】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唐·元稹
轻抚南吕琴弦,秋意悠悠入弦端,风色已褪夏之热烈,转为高旷与清寒。云儿悠然飘散,留下几缕飘飖的影。雷声,那夏日的怒吼,终在秋分的温柔里收敛,只余回响在记忆中的震撼。
乾坤之间,万物归于静肃,天地仿佛达成默契,寒与暑,在秋分的调节下,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平衡点,世界因此变得和谐而宁静。
忽而,一群新雁划破长空,它们或排成人字,或列成一字,向着温暖的南方迁徙,那振翅高飞的身影,更是触动人心的信号,让人不禁感叹:岁月匆匆,季节更迭,万物皆有其时。
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生惊叹?非为秋之萧瑟,而为这份宁静中的生命力,为这份均衡中的和谐美。
秋分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标志着秋季的深入,也象征着阴阳平衡、昼夜均分的自然法则。元稹在诗中提到的“南吕调”,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与秋分时节的气候特征相呼应,展现了古代文化与自然节气的紧密联系。同时,“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一句,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3】
《点绛唇》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宋·谢逸
金风送爽,秋意正浓,秋分时节,清风拂面,露珠微凉,秋季已过半程,清冷而又不失雅致。
秋夜之美,凉月如蟾光满溢,照亮大地,桂花盛开,香气远播,穿林越水至。
人们换上轻薄宽松的衣裳,素衣飘逸似仙凡,步入明飞观,恍若隔尘烟,而宫殿楼阁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明亮辉煌,
霓裳羽衣舞动,乐声悠扬,银桥之上,人聚又人散,只余下悠长的昭华管乐声回荡,既表现了宴会或庆典的热闹,又透露出一种曲终人散的淡淡哀愁。
秋意浓,情更绵,此景如画,心自远。不问尘世几多纷扰,只愿此刻永驻,秋分之美,唯愿长伴人间。
谢逸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这一时期虽社会动荡,但文人士大夫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吟咏未曾停歇。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中点,此时昼夜平分,天气转凉,万物开始呈现出一派成熟而宁静的景象。谢逸借此节气,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变迁,也寄托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生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