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六五:豮豕之牙,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白话】
六五:去势公猪的牙(锋利而不用),吉祥。
象传说:六五吉祥,值得庆贺。
【解读】
○豮[fén],《说文》“羠[yí]豕也”,言去势之豕。陆德明《经典释文》:“刘云:豕去势曰豮。”
六五体艮,《说卦传》“艮为黔喙之属”,艮阳卦,五柔爻,故曰“豮豕”。五二相应,乾体偕同,六五蓄乾,乾为牙,故曰“豮豕之牙,吉”,以柔蓄刚,牙齿锋利而不用,如帛书《昭力》曰“国修兵不战而威之谓也”,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有喜、有庆:
项安世《周易玩辞》:
喜庆皆阴阳相得之辞,卦中惟二阴有应,故四为有喜而五为有庆。喜者,据己言之,庆则其喜及人,五居君位,故及人也。若论止物之道,则制之于初乃为大善,故四为元吉,五独得吉而已。
按:
喜者人寡而庆者众。六四元吉,言少年蓄健而成国之栋梁,象曰“有喜”,言人与国通。六五之吉,言蓄止乾健而不用,象曰“有庆”,言国与国之和,合乎《彖传》“利涉大川”。
○帛书《昭力》:
又問:“‘豮豕之牙’,何胃(謂)也?”子曰:“古之仗(伎)強者也,仗(伎)強以侍(待)難也。上正(政)衛兵而弗用,次正(政)用兵(5上)而弗先也,下正(政)銳兵而后(後)威。幾兵而弗用者,調愛亓(其)百生(姓)而敬亓(其)士臣,強爭亓(其)時而讓亓(其)(5下)成利。文人爲令,武夫用圖,脩(修)兵不解(懈),卒伍必固,權謀不讓,怨弗先昌(倡)。是故亓(其)士驕而不頃,亓(其)人調而(6上)不野。大國禮之,小國事之;危國獻焉,力國助焉;遠國依焉,近國固焉。上正(政)陲(垂)衣常(裳)以來(6下)遠人,次正(政)橐弓矢以伏(服)天下。《易》曰:‘豮豕之牙,吉。’夫豕之牙,成而不用者也,又
(笑)而后(後)見。言國脩(修)兵不單(戰)(7上)而威之胃(謂)也。此大夫之用也,鄉(卿)大夫之事也。”
陈来先生说:
牙是防卫与进攻的利器,子曰认为这一爻辞本是讲小猪“牙成而不用,笑而后见”。其治国意义则是讲用兵的策略,其中也分为三等:上等的方法是“卫兵而不用”,次等的方法是“用兵而弗先”,下等的方法是“锐兵而后威”。“卫兵而不用”即修兵不用兵,但具有威摄作用;不仅有威慑作用,又有亲和的吸引力。其具体内容就是施行德政,教化、爱护百姓,敬其下属士臣,垂衣裳而来远人。按“来远人”之说可见于《左传》襄公11年“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管子·问》“以来远人”,《周礼·大司乐》“以说远人”,《礼记·中庸》“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意思皆相近。(陈来: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缪和》《昭力》二篇之义为中心)
王弼注:“豕牙横猾,刚暴难制之物,谓二也。五处得尊位,为畜之主。二刚而进,能豮其牙,柔能制健,禁暴抑盛。岂唯能固其位,乃将‘有庆’也!”孔颖达《正义》曰:“能豮其牙者,观《注》意则豮是禁制损去之名。褚氏云:“豮除也。除其牙也。”然豮之为除,《尔雅》无训。案《尔雅》云:“墳,大防。”则墳是堤防之义。此“豮其牙”,谓防止其牙。古字假借,虽豕傍土边之异,其义亦通。“豮其牙”,谓止其牙也。
王弼的解读与帛书《昭力》篇很接近,孔颖达说的“防止其牙”类似《昭力》篇“修兵不战”、“夫豕之牙成而不用”。程颐的释读也接近王弼、孔颖达的思路:“豕,刚躁之物,而牙为猛利,若强制其牙,则用力劳而不能止其躁猛,虽絷而维之,不能使之变也。若豮去其势,则牙虽存而刚躁自止。其用如此,所以吉也。”
○豮豕之牙:尧舜上政
陶寺中期元首墓IIM22 头端墓壁上,以公猪(豮豕之牙)下颌骨为对称轴,左右各摆3 柄带彩漆木把的玉石钺(玉兵),正是“豮豕之牙”的图示。“豮豕之牙”的含义是修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此《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谓。(罗明:陶寺中期大墓M22随葬公猪下颌意义浅析,《中国文物报》2004年6月4日)
墓的年代为陶寺中期偏晚,与舜禹时代大致相当,可证《周易》“豮豕之牙”是《连山易》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