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承载着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古人曰:"字以载道",每一个汉字都内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最近看到《左传》中有"伯石父亓专"这个人名,对"亓"字的发音和含义产生了好奇。它不念yuān,那到底该怎么念?表达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亓"字的奥秘。
一、"亓"字怎么解释1。春秋时期的国名,后来被楚国所灭。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楚子伐随以救亓。"当时亓国是楚国的附庸小国。《春秋》亓国共传国12代。
2。古同"其",用作代词。
《论语》:"亓斯干城旦,吾丧夫子矣!"这里的"亓"就是"其"的意思,指代孔子。
3。姓氏,多见于先秦两汉时期。
上文提到的《左传》中的"伯石父亓专",以及东汉学者"亓仓"都是以"亓"为姓。
二、"亓"的古今异义古代的"亓"除了做国名、姓氏,还可以表示"期"的意思。《诗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其中"三 之日于耜"的"之"通"亓",都是表示天*第三位"丙"。
而在当代,"亓"字的使用范围缩小了很多。《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收录了 "亓"作姓氏的一个义项。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中,"亓"姓属于罕见姓, 人口数量极少,约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
三、"亓"字的形体演变《说文》中说:"亓,三人为众。象形,旗省。"甲骨文的字形是三个人形叠 加在一起,像一面旗帜。隶书将人形简化成三个"人"字头。楷体将三竖排 列在"一"的下面,"一"似乎起到横梁的作用,把三竖连接在一起。
有趣的是,古文字中的"其"字,最初也是从"亓"字衍生而来的。从三个人到一个人,似乎经历了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过程。这背后折射的,正是古代社会"重'众'轻'个'"的文化心理。
四、"亓"字在典籍中的运用《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
陈奂注:"期,音亓,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晏子仕于齐,倚于桓公。有尝见晏子者曰:'嘻,晏婴之亓死乎!'"
韩非借古人之口,称晏子为"婴",表示亲近;用"亓"字做发语词,表示感慨。
《世说新语·言语》:"殷仲堪问嵇中散:'卿识元方升不?'答曰:'亓!'"
嵇康应对时只说了一个"亓"字,语意幽默风趣,发人深省。
五、"亓"字的正确读音音:qí
部首:人
结构:上下结构
六、结语"亓"字虽然已经远离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弥足珍贵。一个看似简单的"人"旁,蕴含着从个人到集体的深刻内涵;一个并不常见的汉字,串联起春秋战国的历史风云。认识"亓"字的音义演变,能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立体的认知。
纵观古今,人生如"亓",意义非凡。或宏大如国,或渺小似人;或代词冠名,或言语助词。万千世界,不离方寸。愿你我皆能念准"亓",读懂自身,参透世事,不负韶光。春和景明,小楼一夜听春雨。落英缤纷,人面桃花相映红。愿与君共赏花开花落,把酒言欢,笑看人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