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禁忌,大都是古人从临床诊断中取得的经验,应予重视。其科学道理有待今后研究。现代医药方面,对食物与药物的关系亦很重视。如用四环素,忌牛奶、豆腐;用山道年驱虫药,忌高脂肪;服抗生素时,严格禁酒等等
身体健康的人在日常饮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饮食有节:节是节制的意思。《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过多,增加胃的负担,会影响消化功能。幼儿必须定时定量,勿使饥饱失匀。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宜少食多餐,忌生冷、硬物。
2、食不欲杂:《千金方》有:“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文献中多有记载:蟹与柿子不能同食(少吃无妨),多吃了,会引起腹痛、泄泻。因为柿子性寒,含鞣酸多,会使蟹的异性蛋白质凝固,成为不易消化的硬块,刺激肠壁,泻出来才好。
3、勿偏嗜:人之一日三餐,讲究五味调和,忌偏嗜。酸、苦、甘、辛、咸五味,作用各不相同。在饮食的制作中,调味适当,不但可口,而且卫生,不使营养损失破坏。如偏嗜日久,就会致病。
如饮食中的酸碱度,在人体内应该保持平衡,不能有偏颇,如单凭每个人的喜欢多吃偏食,即所谓偏嗜,就会使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不全,酸碱平衡失调。
现已知道米、面、肉、蛋等食物多属酸性,尤以各种肉食,营养价值虽高,但酸性亦高,无病之人,平时不宜吃得太多,而患胃肠病、肝胆病、心血管病的人更应禁忌。
与之相反的各种蔬菜、水果多属于碱性。为了防止酸性过多,或求中和酸性,以维持平衡,在菜谱中应该荤素齐备。习惯上于饭后吃些水果,是有道理的,这对维持酸碱平衡是有帮助的。《内经》曾提到:“数食甘美而多肥,肥则令人内热,甘则令人中满,转为消渴。”消渴即今之糖尿病。现在大家多看到,糖尿病患者,体胖的多,皆因甘肥太过引起。肥肉易致脂肪酸度过高,甘味食物大多含糖,高脂高糖,容易产生肥胖。血脂高,血管易于硬化,对老年人尤应注意。近年常常遇有肥胖的人,要求减肥,到处寻找方法。本人认为:与其服药减肥,还不如多吃蔬菜,少吃荤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