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四年的暮春,一位丰神俊朗的少年在洛水边做了一场梦。梦中,洛水神女纷然飞至他的面前,却又如雾般化为了轻烟。他恍然间惊醒,才知刚刚不过是一场大梦。于是他悲叹道:“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殊不知,与洛水神女的那场梦,实则是他人生的常态。他的人生,本就充满了告别。
这位少年,名唤曹植。曾经是曹操最中意的儿子。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乃曹操正妻卞氏所生,曹植排行第四,而他的嫡亲哥哥,是未来曹魏政权的开国之君曹丕。彼时尘埃未定,曹操甚至都没有立世子,他在暗自观察着这些儿子们,渴望从其中寻找到一位最像自己的。而曹植正是他看中的那位。
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邑五千户。是年曹操西征,留曹丕镇守都城,而带了曹植等兄弟共同出征。只不过曹植没有把握好这次机会,大军出征之际,曹植因病无法上战场。
此时他写下的《离思赋》便提到了这件事:“虑征期之方志,伤无阶以告辞。”而曹操并未因此而减少对曹植的偏爱,建安十九年时,曹操东征,命曹植留守邺城,并勉励他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励欤!”他将曹植比作了昔年的自己,且都以二十三岁为节点,可见曹操此时对于曹植寄予了厚望。
这时候的曹植,正处在自己人生中最风华正茂的时代。因此此时期曹植的作品总是带着一股昂扬的气息,似一只即将冲天的雄鹰。如其《杂诗》中的: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但他这份昂扬之气势必会造就曹丕的忌惮。
因此,自建安二十四年起,曹植的人生急转直下,直直向谷底摔去。这年,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命曹植支援曹仁,曹植却因醉酒没能领命,最终导致了一场极大的军事失误。
同年,曹植醉酒后驱车闯司马门,引得曹操震怒,曹植的恩宠自此开始衰落。关于曹植醉酒没能救曹仁事,《魏氏春秋》称曹植是被曹丕灌醉的。但无论如何,曹植还是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失败方。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崩于洛阳。曹丕即位,改年号为黄初。曹丕的时代到来了,曹植的悲惨人生也即将从这年开始。
曹丕上位初始,就对这位自己一直以来视为假想敌的弟弟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先是借灌均之口怪罪曹植醉酒悖慢,要处死曹植。但由于二人的母亲卞氏强加阻拦,最终只是贬爵。曹植的事件只是个开始,而从这件事后,曹丕开始严格控制藩王行动,让他们分散到各自的封地,非诏不得回京。
曹丕对这些藩王如此防备的原因,可追溯到曹操临死之际。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生了重病,弥留之际,曹操急召曹彰入洛阳。但曹彰还未至,曹操便已逝世。曹彰素来与曹植亲厚,之后二人相见,曹彰便偷偷对曹植说:“父亲急召我来,恐怕是为了让你做继承人。”二人在说这件事时,曹丕已然即位,曹植知大势已去,便劝曹彰不要将这些话再说与旁人听。
然而这件事还是传到了曹丕耳中。他因此对这些弟弟们产生了防备。曹植首当其冲,然而由于卞太后百般阻拦,曹丕没能得手。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曹彰。
黄初四年,曹丕诏诸位藩王进京。回京之后,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后宫中下棋,并邀请曹彰吃枣。这盘枣,曹丕事先已下了毒。他自己挑着无毒的吃,而曹彰不知情,吃进了毒枣。毒发后,卞太后急忙找水救他,然而曹丕早将卞太后宫中盛水的容器尽数打碎,卞太后赤脚跑到井边,却无工具取水,最终眼睁睁看着曹彰死在了自己面前。曹彰死后,曹丕又要对曹植下手,但此时卞太后态度强硬,对曹丕道:“汝已*我任城,不得复*我东阿。”当时,曹彰被封为任城王,曹植被封为东阿王。最终,因卞太后的保护,曹丕没能对曹植下手。
但这件事对曹植的打击很大,他在《任城王诔》中笔笔泣血,却迫于压力无法将真相公之于众:“宜究长年,永保皇家,如何奄忽,景命不遐?同盟饮泪,百僚咨嗟。”这篇诔文,除却对任城王的枉死感到哀痛,更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之情。此时,他与曹丕的矛盾已经升到了顶峰,然而为人臣子,他只能选择退让。
退让的结局,是他们这些藩王再度踏上了回藩国的路途。回去路上,曹植想要与曹彪同行,却被曹丕的人百般阻挠。愤怒之下,曹植写下《赠白马王彪》,将自己的不甘与怒火尽数藏在了诗篇里: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这一感情色彩被孟浩然很好地继承了下来,他在报国无门之时,也效仿曹植发出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悲鸣。而终曹丕之世,这种心情一直萦绕在曹植身畔。幸运的是,属于曹丕的时光,只维持了七年。
黄初七年,曹丕崩于嘉福殿。曹植为此撰写了一篇长长的诔文,其中尽是哀伤之句。但他的内心深处,或许更多的感情是解脱。曹丕的嫡子曹叡即位,曹植作为资历深厚的皇叔,以为属于自己建功立业的时代就要到来。但就在期许之际,一场谣言差点断送了他全部的政治生涯。
谣言事件发生在曹叡即位的第二年——太和二年。是时曹叡正在带兵与蜀汉军队交战。然不知为何,城中突然传出曹叡已死,群臣要拥立曹植为帝的谣言。而就在京中朝臣惊惧之际,曹叡班师回朝,亲手打破了这则谣言。
但身为谣言中心的曹植却不得不上书陈情,写下一篇《当墙欲高行》来为自己辩白:
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众口可以铄金。
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愤愤俗间。不辩伪真。
愿欲披心自说陈。
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
曹植以“曾参*人”之典自陈心迹,但自此曹叡心里还是埋下了怀疑的影子。这一影子,造成了曹植在曹叡朝仍然屡被防备,不得重用。
太和二年,曹休平吴失败,曹植便上书请求自己带兵出征。但曹叡始终不肯放权给他。为此曹植分为不平,感叹道:“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他的一腔热情,终究因当权者的怀疑而被浇灭。此后,他只是挂着一个闲散王爷的名号,再也没能进入到政治中心。
压垮曹植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母亲卞氏的离世。事情发生在太和四年。这也是曹植最后一场送别。
追溯往昔,他的告别之路,从建安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建安中,曹植的长女夭折,曹植作《金瓠哀辞》表达对女儿的惋惜:
天长地久,人生几时?
先后无觉,从尔有期。
这是曹植第一次面临死别。
之后,曹植最为敬仰的父亲也撒手人寰,留下一个三分未定的国家,以及一位时刻准备对曹植动手的兄长。曹植在后期的诗文里常常提到“先帝”,或许在无数个夜晚,曹植都会想起二十三岁那年,曹操拍着他的肩头对他说的那些勉励之语。
人生的车轮永远无法后退。曹植三十五岁那年,一直视他为眼中钉的兄长也离开了人间。那些属于二人的斗争,最终以一方的死亡作终结。
而曹植仍然漫行于世间,直到卞太后的离开。
历史的设计巧妙地像榫卯结构,若是卞太后早于曹丕离开,或许曹植连活到曹叡朝的机会都会被剥夺。然而这位母亲最终放不下自己的小儿子,以生命护佑曹植又苟活了数年。然而,她最终还是撑不住了,离开之时,也一并带走了曹植最后的希望。
太和六年,曹植离世,享年四十一岁,葬于鱼山。而据《陈思王植传》中载:“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志,遂营为墓。”在人生一次次的告别里,曹植也预见了自己的未来。于是他择了一处风景秀丽之地,提前定下了自己人生的归宿。
终其四十载,曹植最灿烂的年华实则都在建安时代。是时他还是曹操引以为傲的小儿子,可以高唱着“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可以“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谁料世事变迁,那位高唱“千秋长若斯”的少年,最终被时光蹉跎了骄傲的背脊与清秀的容颜。
文: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