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也觉得这个理论基础很好,就此施行了“水德”的政令制度,比如说以十月为正月,崇尚黑色,并且还把黄河改了名字叫做“德水”等等。由此历史上第一个用“五德终始理论”治国的制度,在秦始皇的强力推动下粉墨登场。之后的历朝历代也是有样学样,玩起了这一套。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当时他有一个大臣叫做张苍,认为秦国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所以应该由汉朝来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直到汉文帝、汉武帝的时候,他们又认为秦属于正统朝代,又改汉正朔为“土德”,因为土克水。直到王莽建立新朝,又认为汉朝是属于火德,尚红色。再后来东汉的光武帝光复汉室以后,又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的正朔为“火德”,颜色是红色。东汉和以后的史书就是采用这种说法的。
看起来对于汉朝正朔属于哪个五德,好像是挺乱的,其实说白了,其目的就是统治阶级要给自己建立的政权脸上贴金,要表明和阐述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所以崇尚什么德,就对应什么颜色,自然就变来变去了。既然要表明自己的正统性,作为天之子,万民表率的皇帝,他们穿衣服对于颜色那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说秦始皇特别崇尚水德,水德对应的是黑色,所以他常穿黑衣服,汉文帝崇尚土德,所以他是第一个历史上穿黄袍的皇帝。可是这个事情后头还在变,比如说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崇尚火德,穿的衣服就是以红色为主。那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现在都一直觉得皇帝应该穿的黄袍正式流行了呢?通过翻阅史料发现,是从隋唐开始的,这两朝的皇帝都比较崇尚“皇天后土”的说法,以黄为贵,黄袍就成了皇帝的专用衣服,据《唐6典》记载:“隋文帝着柘黄袍,巾带听朝。”柘黄就是用柘木枝染成的赤黄色,柘木是一种树木的种类了。
但是,那个时候民间老百姓是照样可以穿黄色的衣服的。那从什么时候老百姓就不能穿黄色的衣服了呢?从唐高祖武德年间,皇帝当时下诏:“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等到李治继位后,更是下诏:“一切不许着黄”,从此直到满清灭亡的1000多年时间里,黄色就正式成为了帝王家专用之色,其他任何人穿黄、着黄,甚至用黄等皆为谋反,不仅*无赦,甚至会灭九族。
当时的唐高宗还规定了体制里官员袍子的颜色,比如“三品以上官员和亲王的官袍是紫色”、“五品以上是朱色”。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大红大紫”为什么是代表着一个人飞黄腾达的原因。当然现在这两种颜色如果搭配不好的话,肯定是被人笑话土气!等到后来,明朝可能嫌颜色太杂,直接就把大紫给废掉了,只留下了大红,大红就成为了黄色之后最高贵的权贵色彩。以上只是说了个粗略的大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古代服装的颜色它是有一定划分社会等级作用的。
在古代穿衣打扮、房屋建筑也都必须要遵守一定的颜色规则。咱们现代那是随心所欲的,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各种颜色的衣服,不受任何制约。就连盖房子也都可以想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没人能拿你怎么着。可是如果是在古代,在古人们看来,这是绝对不能想象的。除了黄色之外,喜庆的红色,古代老百姓其实也是在用的,但是并没有现在这么普及,这么随意,这么简单。根据周朝的有关规定,只有上流阶层可用朱红色的车马器具,穿以红色为主调的衣服,而红色的靴子、旗子、带子常作为周王赏赐的珍贵礼物。老百姓结婚红色也是不能用的,但可以用白色,后来隋唐结婚的时候还可以用玄黑色。直到秦汉大一统了以后,老百姓使用红色才多了起来,但也是等级制度森严,使用红色分量得多和少,都要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就是僭越。比如说当年刘邦称帝以后,为了凸显“刘姓”的尊严,规定只有刘姓诸王的宅邸才可以使用朱红的漆门,这才有了后来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朱门”也就成了王公贵族和富贵人家的专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