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季云
马牛羊,鸡犬豕(shǐ)。
此六畜,人所饲。
马、牛、羊,鸡、狗、猪,这是人类喂养的六种家畜。犬:狗;豕:猪。这里的“六畜”,泛指家畜,广义的家畜也包括鸡鸭鹅等家禽。
人类早期以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果实根茎为生。在狩猎过程中,当猎获的野兽是活的并且吃不完时,人们便把它们关进圈中养起来。久而久之,这些野兽便会变得越来越驯顺,从而变成了家畜。
人类在驯养动物的同时也促进人类自身发展。人类与家养动物可以说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在帮助动物生存的同时充分利用动物改善自己的生存。
猪、狗、鸡和人一样是杂食动物,特别容易和人类建立亲密关系。它们的驯化与人类的自我驯化大体同步,也就是说人类在驯化它们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驯化。
赵孟頫《人马图卷》纸本设色
有了这些畜禽,人类才逐渐放弃狩猎采集,进入生产经济时代。假如没有家养动物,人类将长期处于史前或原始状态。
《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六畜指的是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六兽指的是麋、鹿、熊、麇(jūn)、野豕、兔六种兽类;六禽指的是雁、鹑、鸟晏(yàn)、雉、鸠、鸽六种禽类。猪、狗、羊、牛等都是从野猪、野狗、野羊、野牛变来的。
人类饲养的动物很多,《三字经》提到的六畜,是最有代表性的六种动物。除此之外,像猫、鸭、鹅、驴等,也是人们常见的家畜。
夏商周三代是六畜逐渐齐备的时代,六畜开始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六畜中的马和牛,经过人们的驯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周易·系辞下》曰:“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春秋时期的《左传》中,也有关于六畜的说法。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西晋人杜预注曰:“为六畜:马、牛、羊、鸡、犬、豕。”这句话的意思是:设六畜、五牲、三牺,使五味得以遵循。这里的“牲”、“牺”,都是指用于祭祀的动物。
可见,“六畜”一词早已使用,六畜在传统文化中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随着时代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到了《三字经》成书的宋代,“六畜”的说法已是妇孺皆知。
六畜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中包含六畜。古人甚至把六畜定为过年的日期。如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六畜在中国传统中已凝固成文化符号之一,深入人心。
《荀子·王制》曰:“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六畜”一词,今天仍活在人们口头上,用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有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