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丹
林黛玉和薛宝钗出色的口才,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前,笔者曾在《从<红楼梦>第八回看林黛玉的口才》一文中,对林黛玉那种善于构拟复杂语境来达到敲打他人目的的口才,有过初步分析。其实,仔细阅读《红楼梦》,就可发现,薛宝钗的口才,那种语带双机的才能,丝毫不亚于林黛玉。不过,不同的是,如果薛宝钗在与人交流时也显露出口才的话,像林黛玉在第八回中那样到处树敌的攻击,是很少见的(第三十回,薛宝钗因被贾宝玉比作杨贵妃,而给出了旁敲侧击的反击。这种情况,偶尔才有)。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劝说别人的言语艺术。而且,薛宝钗的言语,又往往是跟她的执行力、行动力联系在一起的。用西方语言哲学家的话来说,既是以言说事,也是以言行事。这一点,又是林黛玉所不及的。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张莉饰薛宝钗
在一起玩的同伴中,薛宝钗也许要比兄弟姐妹略大些,也许思想更成熟些,所以她似乎很习惯来说服别人,指出他们欠妥的言行。在她的劝说或者建议下,他人得以纠正自己的不当言行。一般来说,因为薛宝钗指出问题比较到位,给出的建议也比较合理,所以被劝说者大多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的。
第三十七回探春发起办诗社,当时忘记请史湘云,开了一次海棠社后才接来。李纨提议让史湘云先依原韵和两首海棠诗,写得好才能入社,写不好就罚她作一次东道。想不到史湘云不但诗写得好,人也豪爽,两首和诗写出来,博得大家一致赞誉,她还主动要求作一次东道。晚上,史湘云在薛宝钗处歇息,和她灯下商量如何设东拟题。结果,宝钗听她说了半日,都觉得不妥。因对湘云先说作东的事,道:
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不要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紧要的事,你嫂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
这一番话,说得湘云不知该如何办了。似乎也说明,当时湘云只是一时兴起,自告奋勇来承担,根本没有想清楚到底该如何作这个东。不过,当薛宝钗在说办事需要“瞻前顾后”时,表面看是在说湘云没有做到这一点,其实也是为自己提建议作铺垫的。因为她在向湘云指出困难的同时,心里已经想清楚该如何办了。所以,她提出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打消湘云作东的念头,而是为了指出一条更容易落实的便捷之路。接下来就对湘云说,这事其实她已经想好了,正好日前有他们当铺伙计家送来的大螃蟹,而荣国府里的人大多爱吃螃蟹。所以,她建议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湘云听了,不由得佩服她想事周到。不过,话说到此,宝钗话锋一转,又说:“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去办的。”这里,宝钗说话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无不体现出她瞻前顾后的缜密和周到。其宗旨,就是要帮助史湘云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把事情办出热闹、有趣的效果来。甚至,她把这样的建议可能让湘云多心的后果也想到了,于是将顾虑坦诚地说出来。这样的真诚以待,是足以打动湘云的一颗热情的心的。
当然,湘云乐意接受宝钗的建议,是跟她极强的执行力有关的。而这种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支撑的。大螃蟹看似现成,但在当时,价格其实也不菲,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进荣国府,说起几大篓的螃蟹,要值二十多两银子,是够他们乡下人过一年的。正是有这样的物质后盾,所以宝钗说服湘云时,就胸有成竹、底气十足,自然容易让湘云信服。
宝钗说服人,除了靠思维的缜密、物力的支撑外,也喜欢现身说法,用过来人的经验来劝告同伴,同样容易让人信服。
第四十二回宝钗劝说林黛玉不要读《牡丹亭》《西厢记》那些杂书时,说自己七八岁时背着大人都看过了,后来才明白女孩子做针线活是正经,读这些不该读的杂书会移了性情。虽然这样的劝说有一股道学气,但因为拿自己作例子,话又说得诚恳,还是让黛玉听了暗暗服气。第五十七回写宝钗看到邢岫烟裙子上有探春所赠的碧玉珮,就先借此赞扬探春说,这是“她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这是她聪明细致之处”。不过,宝钗这样说,其实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劝说。这里,她再次以自己为例说:
但还有一句话你也要知道,这些装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邢岫烟毕竟出身贫寒,所嫁的薛家虽是富裕,但家境毕竟不如以前,所以及时提醒她注意装饰的节俭,也是必要的。拿富裕的自己来示例,而且坦诚告诉对方自己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就更有说服力。不过邢岫烟见她这么说,就笑道:“姐姐既这样说,我回去摘了就是了。”宝钗又忙笑道:“你也太听说了。这是他好意送你,你不佩着,他岂不疑心。我不过是偶然提到这里,以后知道就是了。”有此下文一段,才可以见出宝钗劝说时,那种瞻前顾后的周密性和经权变通的灵活性。
当然,宝钗的劝说也有蛮不讲理的时候。第二十回写宝钗身边的丫鬟莺儿和贾环掷骰子赌输赢,莺儿赢了钱,贾环却不认账,彼此发生了争执。宝钗在旁,见贾环发了急,就呵斥莺儿说:“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满心委屈,见宝钗发了话,只得把钱放下。这里,宝钗言说的执行力再次发生了作用。但这次,是一种基于等级制的执行力。这种执行力,其实是浸透着对等级制的认同的。所以,她既以这样的理由来呵斥莺儿,同时,也把这种等级制作为一种理由来维护,就如同她把爷们不会赖账设定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宝钗言说的雄辩,其实也是其理性最无力的时刻,无怪乎莺儿会服而不信地不断嘀咕,从而让宝钗近乎失态地要急于打断莺儿的嘀咕,要狠狠责骂她,并终于把自己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至于宝钗劝说宝玉留心于仕途经济的话遭遇碰壁,被宝玉直斥为“混账话”,双方显示的思想冲突意义,以往论者谈及甚多,这里就从略了。(詹 丹)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