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课
你好,中国字去年底,由苏州90后小伙陈柯宇作词、作曲演唱的歌曲《生僻字》在网络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许多学生都把唱《生僻字》作为炫耀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种形式对认识生僻字、记忆文字都有不错的功效,但对于语言传承、汉字文化推广而言,并不见得有多少积极价值。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美丽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是一首优美的诗。我们中国人总把“诗”说成“诗歌”就是因为诗都是可以“歌”的,《生僻字》走红正是因为它采用了“歌”的形式。但这一首首优美的诗如果没有一幅幅美丽的画作铺垫,背后必然还是空的。
作为一个有20年教学经验,并长时间学习研究宣传推广吟诵文字训诂的中学教师,自然要利用好开学的机会,来一堂吟诵加汉字探源的第一课,课的题目就叫《你好,中国字》。
课堂上,学生先演唱《生僻字》,继而我追问其中的字意,绝大多数学生都傻了眼,个别学生开始查字典。
然而,这也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学生用的小词典解读得比较浅显,甚至个别生僻字还未收录其中。中国的汉字基本都是从象形文字而来,一路经过各种字形演变,许多字词已经“面目全非”,现代人必然对其陌生甚至产生误解。
怎么在课堂上“解决”呢?那就从导课开始吧。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活场景:
人们见面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经历:你贵姓?我姓zhang。“弓长张”还是“立早章”?这个拆字法对不对呢?“弓长张”还可以,“章”拆分成“立早”是不能解释的。
其实这个“章”只能拆分成“音十”而不能是“立早”。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得很清楚:“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比如“意”拆分开来就应该是“音心”,“心中之音”就是“意”。
了解以后,学生的兴趣一下提升起来。再比如,“一张一翕”的“翕”字,《舌尖上的中国》中“老饕”的“饕”,不太好解释。怎么办?我们都可以进行拆字,一拆分就出来了:“翕”是“合羽”,所以“翕”的意思就是收拢羽毛、收拢翅膀的意思;“饕”左上为“号”右上为“虎”,下面是“食”,合起来就是吃饭的时候还要发出像老虎一样的号叫声,这是要吃独食,就是贪吃之人啊!
“那《生僻字》中的词语意思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呢?”学生们果然上钩了。
“那我们就解解《生僻字》的歌词?”
“好啊!”
于是,我们从所谓正式的生僻字歌词开始:“魃魈魁鬾魑魅魍魉”都是“鬼”字底,就都与“鬼”有关。但什么是“鬼”呢?我把“鬼”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战国文字到小篆,以及说文解字的字形演变给学生展示出来,学生们一看就知道,“鬼”原来是头上带一个面具身后装饰有小尾巴的人,进而引申出“离世之人”和“面容恐怖的人”。再把上面的一个个不同文字的部件拆分出来分析,同时引入学习过的诗句或人物进行验证,一个个貌似不好区分也不好理解的汉字变得亲切可爱起来。
“又双叒叕火炎焱燚水沝淼(4个水)土圭垚(4个土)”全都是一二三四的文字结构,多有趣!一个“又”是“右手”,因为人类绝大多数是右撇子,所以有“反复、重复”的意思;“双”就是两只右手在一起,是借代手法,其实是说两个人“成双成对”;“叒”是一个手在上面或前面,两个手跟在下面或后面,就是“同心相随”;“叕”是四个手在一起,要么是主动联系结盟,要么是被绑在了一起,所以就是“连缀”。“又双叒叕”合起来是十个“又”,表示反反复复没完没了……
“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茕”由“(上面两个火,下面一个秃宝盖)(yíng)”和“卂(xùn)”两字组成。“”本意是被遮盖住的物体依然可以发出像萤火虫一样的光芒,也表示环绕;“卂”是鸟飞的迅速;合起来表示“鸟迅速而盘旋地飞”,这样的鸟注定孤单,所以又有“孤单无兄弟”的意思……
“沆瀣”都是“氵”旁,表明与水有关。“沆”拆分成“氵”和“亢”,是水流高亢水势大的意思,“瀣”拆分成“氵”“韰”,“韰”本来是一种类似韭菜生长迅速的植物,合起来是水流迅速的意思。“沆瀣”原本指的是雾气露水;“沆瀣一气”和“沆瀣”无关,而是唐朝一个典故……
了解到这里,有学生感叹:以前我们学习文言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要么查课后注释,要么查阅字典词典,可是一到考试就犯蒙,陌生的字词我们就只能凭学习经验和死记硬背。现在学会了这种方法,为我们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以后就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和古诗文了。
听到这里,我会心一笑,在心底默默鼓励自己,继续为学生上好每一课。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2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