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争场景剧照
在西汉这座金字塔上,塔顶的汉武帝和塔下一层的霍去病将军当然是伟大的,他们的努力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地位,保证了更加长远的将来。
可是这些荣耀的背后,却是塔底层的百姓不堪负重的付出和遍体鳞伤的牺牲。
二、为战争而生的"军赋"打仗要花那么多钱,要死那么多人,这些钱和人都从哪里来?
答案是"军赋"。
古代的赋税制度主要表现在田税、军赋和力役上。
田税用来巩固政权和保证统治阶级的经济来源,力役是强制征收的劳役,一般指代抓捕盗贼、狩猎、祭祀、筑城修路、运输物资等各种杂役。
田税作为一种压迫手段,尚且留有余地,力役更是"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而已。
但是军赋就不同了,战争一旦打响,这就是一种对下层百姓毫无底线的剥削政策。
古战争场景剧照
"赋"字左边的"贝"指钱财,右边的"武"指用兵,赋在最初产生的时候就与军事相关,商鞅变法里就有征赋用来供用军需的记载,且田赋制度就是由军赋演变来的。
《汉书·食货志》: 有赋有税。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赋共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军赋制度里要求的,除了终身服役的士兵、服徭役的民众,还有车、牛、马等各种军用物品。
《司马法》里记载的具体标准非常详细,发生战争的时候每隔十里地就要上缴至少一匹马、三头牛和三个士兵。
《司马法》: 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出士一人,徒二人。四井为邑,四邑为丘,有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出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只要战争的号角吹响了,就没有所谓的规律可言,上缴了一次,还会有第二次,一个儿子上了战场,就会有第二个儿子继续上战场。
当战争出现白热化阶段的时候,统治阶级不会管底层的百姓还拿不拿的出来士兵和钱粮,只要有需要,就会一昧的强制索取。
古战争场景剧照
管子曾说"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当大量的百姓被迫需要花钱去购买军赋所需物品时,商人就会抬升物价,则百姓一步步走向被掏空的绝境。
除此之外,每一次的对外征战,除了军需用品和士兵,作为战备所需而征调的平民更是数不胜数。
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大获全胜,*敌十八万,俘获奴隶三十三万。这么大的数量当然不可能全部是军人,更多的还是平民百姓。
三、战争的代价都是由百姓承担的《逸周书·世俘》: 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李华《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对于百姓而言,战争的过程是残酷的,其结果却更加残酷,不论输赢,所有失去的都不可能再回来,所有被破坏的又都需要他们去重建,而战利所得又往往与他们无甚关系。
古战争场景剧照
01、普通士兵没有马革裹尸还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古代打仗士兵的死亡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因为以当时的医疗条件,重伤的根本就不可能救的回来,而真能在沙场里全身而退的又有多少?
古人常说的"落叶归根"、"马革裹尸还"对于一个普通的士兵而言永远是遥不可及的。
古代的战争规模虽然无法和现代相比,但是死以数万计的例子确是多不胜数。
那么多的尸首,就算一具具的火葬,都能把人给累死,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就只剩下了鸟类啄食或者就地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