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在那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很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 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原句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1分),将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了语气,(1分)激发了读者对炊烟的怀念之情(1分)。改句突出的是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怀念的对象应是原句所指的生活在城里的人们。(1分)
【解析】:修辞及表达效果,陈述主体的不同。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题。
刚刚,见老先生的几幅石榴画,瞬间将人点燃。( )他笔下的石榴外皮一律焦墨,稍微开了口,露出籽实,色艳红,仿佛焰火跳动着,我的味蕾似感受到汁液淋漓的甜度。
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仿佛焰火”运用了比喻修辞。A.“绿肥红瘦”是借代,以“绿”代叶,“红”代花;“肥”“瘦”是比拟手法。B.“恰似一江春水”比喻,把“愁”比作“一江春水”,与例句相同;设问手法,有问有答。C.“樯橹”是借代,代“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夸张;D.“青鸟殷勤”是比拟。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题。
一轮夕阳红着脸挂在山头,凯江变得柔和起来。江心的小岛旁,那对黑天鹅悠闲地漂游着,时而深情对视,时而相互梳理羽毛。明净的天空倒映在水里,它们就游走在云层里了,那样优雅、美丽、互爱,长诗短歌般的山水瞬间也多情起来。它们那黑得发亮的羽翼、饱含深情的眼珠子,我的心也变得柔软,一不小心生怕就惊扰了它们的清净。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答案】A【解析】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A拟人 B 比喻C夸张,比喻 D借代:朱门代指富贵人家;管弦代指音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再往上追溯是开都河,水源是天山雪水。博斯腾湖水穿过铁门关峡谷,流经库尔勒,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孔雀河横穿库尔勒市区,犹如一条玉带。在新疆,像库尔勒这样拥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的城市极为罕见,孔雀河成了最美库尔勒市区的风景线。
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C.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D.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使用修辞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孔雀河横穿库尔勒市区,犹如一条玉带"运用了比喻修辞。A项,"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B项,比喻修辞。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C项,借代修辞,"白发"代指老年。D项,夸张修辞,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多么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