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挚和诚挚有什么区别,真挚和诚挚的祝福有什么区别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1-28 14:49:45

给蒋介石的信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一日)

介石先生台鉴:

去年八月以来,共产党、苏维埃与红军曾屡次向先生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自此主张发表后,全国各界不分党派,一致响应。而先生始终孤行己意,先则下令“围剿”,是以有去冬直罗镇之役。今春红军东渡黄河,欲赴冀察前线,先生则又阻之于汾河流域。吾人因不愿国防力量之无谓牺牲,率师西渡,别求抗日途径,一面发表宣言,促先生之觉悟。

【感悟】

1、这封书信,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陈述了中国共产党多次向蒋氏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后,“全国各界不分党派,一致响应”和先生“始终孤行己意”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指出了蒋先生一意孤行,坚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动立场。

2、接着用“直罗镇战役”和“今春红军东渡黄河,欲赴冀察前线,先生则又阻之于汾河流域”两个实例的论证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先生“围剿红军”和“阻拦红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孤行己意”。

3、然后,面对先生所指挥的兵力阻拦,中国共产党人“率师西渡,别求抗日途径”的退让的目的:①“不愿国防力量之无谓牺牲”,用双重否定句再次强调:为了保存抗日的有生力量,我红军不愿意国防力量作没有价值的牺牲。②,一面发表宣言,目的唤醒先生的良知和觉悟。可见共产党人在民族大义面前坦诚的心胸。

数月来绥东情势益危,吾人方谓先生将翻然变计,派遣大军实行抗战。孰意先生仅派出汤恩伯之八个团向绥赴援,聊资点缀,而集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王均、何柱国、王以哲、董英斌、孙震、万耀煌、杨虎臣、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高桂滋、高双成、李仙洲等二百六十个团,其势汹汹,大有非消灭抗日红军荡平抗日苏区不可之势。

【感悟】书封举实例的论证方法,严正指出,先生虚张声势,做做支援绶远抗日的样子给国人看,意在蒙骗国人的招数。又用对比的手法,促使蒋氏反省自己假抗日,真反共的所作所为。

数月来绥东情势益危,引导先生不良的思想动机的对比:对于出兵抗击日寇,为形象写出先生对援兵抗日这件事的冷淡,聊资点缀,派极少的兵力,做做样子给国人看,那虚情假意的德性(假抗日);与对待抗日红军,其势汹汹,消灭红军,荡平苏区。(真反共)的策略。

兵力悬殊的对比:谁会料想到先生只派出汤恩伯的八个团向绥奔赴绶远支援,聊资点缀(假抗日)与而调集胡宗南等二百六十个团,明眼人一看派遣兵力如此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1比32.5这么巨大的差别,为了达到自己消灭红军,荡平苏区的目的,宁可派遣大军围剿红军,也不舍得派兵援绥,以解绥远之围。

“吾人方谓先生将翻然变计,派遣大军实行抗战。孰意先生仅派出汤恩伯之八个团向绥赴援,”这句话的大意是:来说明我们共产人本以为蒋先生将迅速转变反共立场,另作共同抗日的打算。可谁也没想到只恩伯之八个团向绥赴援。真让人失望。

“其势汹汹,大有非消灭抗日红军荡平抗日苏区不可之势”,采用双重否定句式,来凸显蒋先生的反共攻势:一定要消灭抗日红军,荡平抗日苏区的来势凶猛。

吾人虽命令红军停止向先生之部队进攻,步步退让,竟不能回先生积恨之心。吾人为自卫计,为保存抗日军队与抗日根据地计,不得已而有十一月二十一日定边山城堡之役。夫全国人民对日寇进攻何等愤恨,对绥远抗日将士之援助何等热烈,而先生则集全力于自相残*之内战。

【感悟】我们共产党虽然命令红军停止向先生的部队进攻,步步退让,没想到还不能释怀先生对共产党的积恨之心。红军出于自卫,也是为了保存抗日军队,为了保卫敌后抗日根据地,才不得已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一部,在第二方面军配合下,在甘肃环县山城堡击败你们国民党军进攻的战役。这次战役全歼你们国民党军主力胡宗南部一个多旅,使你们国民党军从此基本停止了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进攻。

书信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拿先生“集中全力于自相残*的”内战事实与“全国人民对日寇进攻何等愤怒和仇恨,对绥远抗日将士的援助何等热烈”形成强烈对比,谴责先生是挑起内战的罪魁祸首。

然而西北各军官佐士兵之心理如何,吾人身在战阵知之甚悉,彼等之心与吾人之心并无二致,亟欲停止自*之内战,早上抗日之战场。即如先生之嫡系号称劲旅者,亦难逃山城堡之惨败。所以者何,非该军果不能战,特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宁愿缴枪于红军耳。

【感悟】先生的所作所为,西北军的将士们心里会怎么想?我们这些人身处在战阵之中,对此(战阵的情况或战争的规律等)了解得非常深入和全面。西北军中的将土们的内心想法或感受与我们自己(吾人)的内心想法或感受是一致的,没有根本性的差异。急切地期望先生停止自相残*的内战,早日派遣兵力,奔赴抗日战场。先生,你想想,即使是你的嫡系部队,号称精锐之师,最终也没能逃脱在山城堡战役中遭遇的惨败。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你们军队真的没有战斗力。‌而是你们部队的官兵很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宁愿向红军缴械投降的结果。

人心与军心之向背如此,先生何不清夜扪心一思其故耶?今者绥远形势日趋恶化,前线之守土军队为数甚微,长城抗战与上海一二八之役前车可鉴。天下汹汹,为公一人。当前大计只须先生一言而决,今日停止内战,明日红军与先生之西北“剿共”大军,皆可立即从自相残*之内战战场,开赴抗日阵线,绥远之国防力量,骤增数十倍。是则先生一念之转,一心之发,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先生亦得为光荣之抗日英雄,图诸凌烟,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

【感悟】你们的人心与军心这样向背,你怎么不在心绪平静的时候,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是与非进行思考、检查、反省其中的原因呢?目前绥远形势日趋恶化,前线的守土军队兵力很少,战斗力非常薄弱,先生你应该以长城之战(一九三三年三月驻守在喜峰口、古北口一带长城线上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等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役。)还有淞沪抗战,(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起,驻守上海的蔡廷锴、蒋光鼐部等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的两次失败中吸取教训。目前社会或政治环境不稳定,存在着各种冲突和矛盾,使得整个天下都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民众对于当前局势的不满和焦虑,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感到不安和恐慌,进而形成了一种群情激愤、喧扰不安的局面。先生要清醒地认识到,你是领袖人物,你的决策、行为或政策被全国军民认为,你的国策是导致天下动荡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稳定军心,民心,共同抗日的重大决策只需要先生一句话就能决定‌。

今日停止内战,明日红军与先生的西北“剿共”大军,都可立即从自相残*的内战战场马上可以转向奔赴抗日阵线,绥远的国防力量,立即可以增加十倍。先生理念的瞬间转变,可能带来观念的颠覆、情绪的转变或者行为的改变。你要明白,专心致志、心思集中相关的共同抗日这个民族大义发动、展现或发展,可以为国家报仇雪恨,可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还可以收复失地。如果是这样,先生你将成为抗日的民族英雄。将来全国人民在凌烟阁画上你的画像,以此来铭记先生胸怀家国天下,为国家立下的丰功伟绩。(你的)好名声流传久远,(人们)永远对你怀有敬意。即便这样,先生究竟什么原因,在共同抗日这件关乎国家兴亡这件大事上,不愿意领头,不愿意展示您的领袖才能呢?”

吾人敢以至诚,再一次地请求先生,当机立断,允许吾人之救国要求,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则不特吾人之幸,实全国全民族唯一之出路也。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

【感悟】我们共产党人肝胆相照,再次真情实意请求你一次,你呀,一定得抓住时机立刻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承诺并答应共产党人抗日救国的要求和条件,化敌人为盟军(盟友),共同抗日。这样,那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幸运,也实在是全国全民族求生的唯一出路。当今的局势,抗击日寇还是投降日寇,二者由你选择。你得好好想想,如果继续执意犹豫观望,拿不定主意,甚至继续顽固执行“攘外安内”的错误国策,告诉你的是,无法收拾的结局是,国家将会被摧毁,伦陷,广大人民将伦落为亡国奴,同样,你也将会失去全国军民的民心,背上卖国投敌的骂名,最终为炎黄子孙所唾弃,会遭遇世世代代的羞辱。

吾人诚不愿见天下后世之人聚而称曰,亡中国者非他人,蒋介石也,而愿天下后世之人,视先生为能及时改过救国救民之豪杰。语曰,过则勿惮改,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言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

共产党人真心地不愿看见天下后世的人一起说道,使中国亡国的人不是他人,而是蒋介石。我们真心地希望天下后世人,都称赞先生能及时改正过错,成为救国救民的豪杰。俗话说,过错,就不要怕改变,又有人说,放弃“攘外安内”“围剿红军”的错误国策,回归炎黄子孙尽”保家卫国”的义务与责职的善心,国人肯定会对你像佛一样的尊重。哪些该抛弃,哪些该依从,希望您仔细考虑。日本侵略者的毒瘤种的越深,祸事也就不久矣!我们言辞恳切,有分量,你应该感到心情危重或震惊。我们言辞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旨在希望你对书信中的内容有些深刻感受。勇敢、果断起来,能够在国家危亡之际,迅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主张。我们将立等你高明的指教。

【赏析】细细品味这封书信,我被书信里的语言艺术所熏陶。笔者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引典丰富:

1、“翻然变计”出自于《孟子·万章下》:“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书信引用这个典故,旨在期望蒋先生在面临国家危难的时候,会突然改变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立场,转入到联合抗日的策略上来。可他始终顽固到底,从而引起全体国人的失望。

2、“其势汹汹”最早出自于《荀子·论》:"君子不为小人汹汹也辍行。"书信里引用这个典故,形象地写出蒋先生对于围剿红军容来势凶猛的样子。

3、“亟欲停止自*之内战”,是《孙子兵法》中的一句原文。“亟欲”表达了一种迫切的愿望或需求,“停止自*之内战”则是对当时内战状况的一种强烈批评和呼吁。要求蒋先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保持清醒的认识:

1)内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这种战争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动荡,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将内战形容为“自*”,旨在强调其自我毁灭的性质和对国家与民族的巨大伤害。

2)呼吁停止内战的迫切性。“亟欲”一词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于停止内战的迫切愿望。这种愿望可能源于对内战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联合抗日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呼吁停止内战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强烈反应,也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这句话是充满感情色彩和深刻内涵的表述。它表达了对内战危害性的深刻认识、对联合抗日的强烈向往以及对停止内战迫切愿望的呼吁。

4、“清夜扪心”出自于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扪心无愧畏,腾口有谤讟。”书封引用这个诗句,旨在提醒蒋先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深夜不眠,进行反省。

5、“前车可鉴”出自于《清史稿·刘韵珂传》,原文是“洋人在粤,曾经就抚,迨给银后,滋扰不休,反覆性成,前车可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城之战和淞沪抗战的两次失败比作车子翻倒的教训,你们可以当作今后的教训。从而激起蒋先生对日寇残忍凶恶的仇恨,促使他认识只有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才有力量抵抗外寇。

6、引用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天下匈匈数岁,成败未可知。”意在提醒蒋先生充分认识到,目前局势动荡,群情喧扰。日寇的嚣张气焰,中华民族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气势不可阻挡。‌

1)局势动荡‌:表明当时的社会或政治环境不稳定,存在着各种冲突和矛盾,使得整个天下都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

2‌)群情喧扰‌:指的是民众对于当前局势的不满和焦虑,他们可能因为日寇的嚣张气焰,你们不仅不抵抗,还在密谋剿共的不义之举而感到不安和恐慌,进而形成了一种群情激愤、喧扰不安的局面。

‌3)责任归咎‌:“为公一人”则明确指出了这种动荡局面的责任所在,即将动荡的根源归咎于蒋先生的决策、行为或政策被全国军民认为是导致天下动荡的主要原因。

7、“图诸凌烟,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这句话出自《诗经通论》,表达了古人对诗歌的重视和推崇。‌图诸凌烟”字面意思是古人习熟于口耳者惟诗,无往而不引,无事而不歌。诗以其托物抒情、宛转掩抑的特点,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劝诫的重要工具。《书信》借这句话,宛转掩抑地劝诫蒋先生只要联合抗日,共同对敌。炎黄子孙就永远纪念他。

8、引用出自于《冯仰芹墓表》:"生平不离杯酌,于天下事若不经意者,而排难应卒,决疑定倾,当机立断”。中的“当机立断”,劝诫蒋先生在联合抗日这件大事上,一定得抓住时机立刻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9、引用出自于《论语·学而》中孔子所言:“过则勿惮改。”用来宽慰蒋先生有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过错,就不要害怕去改正。‌这里指的是蒋先生在行为、言语或思想上所犯的错误。这里指的是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产生的恐惧或逃避心理。

‌这句话强调了蒋先4对待错误应有的正确态度——勇于承认并改正。它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错误,不敢改正错误。只有勇于面对并改正错误,才能不断进步,避免重蹈覆辙。

引用出自于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0卷:“只不迁不贰,是甚力量,便见工夫,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书信》借用“屠刀”的象征意义‌:这里的“屠刀”并非仅指实际的*戮工具,而是广义上代表一切恶行、恶念、执着与妄想。它象征着蒋先生对自我及全国同胞的的伤害与束缚。

‌真诚奉劝蒋先生“放下屠刀”。就是放下内心的恶念与执着,摒弃一切有害于自身及他人的行为和思想。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与净化。借立地成佛的象征意义。奉劝蒋先生改过自新后本性的转变与升华。

二、《书信》除了引典丰富外,语言表达上还有以下特点:

1)“徘佪歧途”意思是,在岔道上走来走去;用来比喻在错误上的道路上,还在犹豫不决。徘徊歧路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象征意义的成语,它生动地描绘了人在岔路口徘徊不定的情景,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在面对选择时的复杂心态。

2)“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采用对仗的语句,严厉地指出,如果蒋先生对日寇不抵抗,或消极抵抗,那么,国家的灭亡,同胞成了亡国奴,你最终会失去全国的民心,遭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的辱骂。

3)“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先生亦得为光荣之抗日英雄”,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劝诫蒋先生只要联合抗日,就要有一定能战胜日寇的信心。才人达到保家卫国的目的。

*朱德张国焘*

王稼蔷彭德怀贺龙

董振堂罗炳辉 邵式平郭洪涛

率中国人民红军同上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一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