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国内学术理论界也予以高度关注,并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和阐发,产生了许多思想上的共识。但是,在关于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
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
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须首先弄清楚、搞明白这一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这就要从当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上进行把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更加紧密这一基本现实,为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其目的是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化解问题和矛盾、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共同实现繁荣和进步。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历来秉持的和平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长期以来外交工作经验的思想总结和理论提升。首先,中国共产党制定对外方针政策,历来都是以科学分析时代特征、把握时代主题、研判世界发展大势为重要依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适应,与世界各国兴衰相伴、祸福相依、安危与共的国际格局相适应,凝聚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一经提出就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赏。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外交工作经验的历史总结和时代升华。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也是由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地位所决定的。
正确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理论阐释
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理论阐释和学理论证的过程中,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楚、搞明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新意义及其精神实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这毋庸置疑。为了人类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在面临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时,世界各国必须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以尽快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来应对共同挑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聚什么同、化什么异,必须做具体分析。应当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问题上、在一定的领域中是可以聚同化异的,但在事关国家根本制度等根本性问题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性问题上,还是难以聚同化异的。**强调:“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因此,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理解,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既要看到它有聚同化异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和而不同的一面。
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
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加以系统概括和精辟阐述,其中第十三条基本方略,就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实践要求、路径选择。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决议等,这是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的鲜明标识。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引领世界潮流的鲜明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鲜明地表达新时代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真诚愿望,并倡导世界各国顺应时代潮流,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个重要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肯定和欢迎,正在成为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面重要旗帜。”
(摘编自《理论与评论》2018年第6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任大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