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有诗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的“王杨卢骆”就是指大家非常熟悉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杰的诗文固然值得赞美,但我们在仰慕“四杰”如椽巨笔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他们身上的另一个闪光点。
那么,这个闪光点究竟是什么呢?在揭开谜底之前,咱们先来看一看和“四杰”同时代的几个著名诗人的人生履历。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生于公元645年,比王勃年长四岁,此公和王勃一样是唐代近体诗(主要指绝句和律师)的奠基人之一,其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颇为时人及后人称道,但他身上有一个很大的无论如何也洗刷不去的污点。
武则天统治后期,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凭借超高颜值受宠于年迈女皇,一时之间成了某些臣子献媚交结的对象,杜审言竟然也没能免俗,以年过半百之躯和可以当他孙子的张氏兄弟打得火热。等到神龙政变发生,张氏兄弟被*,武则天被迫退位时,杜审言就要为自己当初的选择付出代价了——一下子被流放到了三千里外的峰州,这个地方有多远呢?说出来吓你一溜跟头,在现在的越南国西北部。
当时和杜审言并称为“文章四友”的三个人分别是李峤、崔融、苏味道,他们仨之中有两个人和杜审言犯了一样的错误,这充分证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苏味道的年龄介于杜审言与王勃之间,火树银花这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他的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河铁锁开”。
无独有偶,“模棱两可”这个成语也和苏味道有关,苏味道为人精明圆滑,怕担责任,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因此人送外号“苏模棱”。也正因为老苏有这样的性格,他才会在张易之兄弟权势日炽的时候有了逢迎依附之举,结果和杜审言一样落得个被贬边远州郡,但他不如杜审言幸运,没能熬过被打压的日子,死在了大西南的眉州贬所。
和杜苏二人相比,崔融应该算是小字辈,他比杜审言小八岁,比苏味道小五岁,可他却排在“文章四友”之首,道是“崔李苏杜”,应该是他的诗文当时最入女皇武则天法眼的缘故。受到皇帝青睐的东西往往在成就上走不远,比如北宋早年的西昆体,明朝初期的台阁体,崔融的诗文也不例外,所以,现在的唐诗唐文选本中,根本看不见崔融的作品。崔融当年曾经触怒过张昌宗,后来却和杜审言、苏味道同流合污屈节依附于张氏兄弟,神龙政变时当然也难逃厄运,被贬到瘴疠之地的袁州,好在他抗打击能力比较强,撑到了被召回京的日子,但不久就因为写《则天哀册文》苦思过度发病而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