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体,由乐府诗分化而来,故也属于古体诗的一种。
歌行体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特点详述:
(1)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8句;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句,《兵车行》 37句;
白居易的《琵琶行》88句,《长恨歌》120句;
韦庄的《秦妇吟》238句,是唐代最长的歌行体诗歌。
(2)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
歌行体以七言为主,当然中间也可以穿插非七言的句子。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了好几个韵脚。
(4)叙事与抒情合为一体
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摧人肝肠。
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5)通常用“……歌”、“……行”、“……歌行”、“……吟、“……谣”命名
以“歌”命名:白居易《长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白居易《琵琶行》、杜甫《兵车行》、李白《少年行》等;
以“歌行”命名:高适《燕歌行》等;
以“吟”命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韦庄《秦妇吟》等;
以“谣”命名: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
备注:“……歌”和“……行”两者的区别是:歌行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