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位工作二十多年的高管对我说“管人真难呐,我在上学时就看了很多管理方面的书,觉得也就那么点东西,现在觉得自己真不适合做管理!”
是不是熟悉的味道?
“听了很多道理,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生哲理照进了职场现实!
学了很多,依然做不好管理的原因
道理本身就不对
我们经常分不清楚心灵鸡汤和真知灼见
“管理就是胡萝卜 大棒”、“批评员工就应该使用三明治法”、“绩效主义害死索尼,小米没有KPI”、“管理者就得放手让员工去干”……
这是毒鸡汤还是真知识?
区分二者的方法很简单,任何理论,如果不可证伪(就跟算命一样,怎么都能给你说圆了)或者没有告诉你具体的适用情景和适用对象,那千万别拿来就用
“管理就是胡萝卜 大棒”,这句话对工业文明刚刚开启,“科学管理”理论大行其道时的工人管理是适用的,流水线生产、计件工资制,工作唯一的目标就是赚钱。
如今企业以知识型员工为主,胡萝卜不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需求(见《做管理,需要满足员工的五大需求》),更不用说挥大棒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明治谈话法”,这句话本意是说在做负面绩效反馈时,为了让员工容易接受,应该先表扬,再批评,接着再表扬。
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人们更容易记住开头和结尾,往往忽略中间过程。用三明治法做绩效反馈的结果就是员工只记住了你的表扬,模糊甚至忘记了你期待他改进的方面。
而且,有些员工天性耿直(听话不会听音),如果领导过于委婉,他可能完全无法get到,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话为啥不能直说??
所以,再好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只有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根据场景和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因材施教!
知识缺乏体系
现实中,很多管理者是因为专业能力优秀才被提拔到管理位置的,并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
大多数管理者都是边学边干,带着问题去学习,但这种学习,往往不成体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
碎片化学习就像练武者一招一式照葫芦画瓢,也能有所成,但其效果肯定不如拿本武功秘籍,日夜勤学苦练。
通过系统性学习,将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才能在任何场景下都保持动作的一致性和游刃有余。
业绩不好时你赞同末位淘汰,业务转好时你觉得这样太残忍,让员工无所适从,也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缺少训练
管理是一门实践的科学,这就需要管理者不但要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结合自己的性格特质将知识内化为独有的管理理念。
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所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热衷于学习,每天上下班路上听课,空闲时把听到的内容整理成有道笔记,假期不是在阅读,就是在参加各种培训班。
这段时间,理论知识的确飞速增加,甚至有一种茶壶里煮饺子被堵住了的感觉,但自我感觉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成长。
后来看到一本讲述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书,书里提到华为对员工赋能的最佳方式是训战结合,突然就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在于缺少有意识的练习。
管理者如何提升管理能力
学习经典管理理论
为什么要学经典?
很多人学习的是被贩卖甚至贩卖多次的知识,其中夹杂写作者或传播者个人的理解,容易被带到沟里去。根基很重要!
二十年前的国内,管理还没有像如今这样受到重视,管理理论也远远没有像今天这么丰富。
我最早看的管理学相关书籍是《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书中对优秀领导者和伟大企业的论述帮我奠定了做管理的正确价值观,而且指导了之后的管理方式和选拔管理者的标准。
早期读的还有一本书《第五项修炼》,内容是学习型组织的打造。这本书让我在进入职场后始终保持学习的习惯,并且在工作中坚持培训赋能员工,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及员工心智模式。
后来又看了一系列书籍,包括德鲁克的《管理》上下两侧、《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马斯洛论管理》、《领导力》、《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竞争战略》、《好战略与坏战略》、《定位》等
还有一些伟大CEO的回忆录,包括《杰克韦尔奇回忆录》、《赢》、《赢的答案》、《谁说大象不能起舞》、《干法》、《活法》等
通过看大师的管理理论和伟大管理者的管理实践,可以建立起对管理的基本认知,再结合输出(对内培训),就能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
学习,一定要看书
面试时,我经常会问候选人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有些面试者回答说学习,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极端一点说看碎片化的内容,这不是学习!顶多算是获取信息,
有效的学习必须是系统化的、有体系的,而且只能从书本和课堂上获得。
有些说系列视频课程行不行?参加多天的系统培训行不行?
远远不够,长培训及系列视频还是经过老师提取的精华内容,只是结论,你依然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另外,经过加工的知识一定是夹杂了传播者个人的理解,少了原汁原味。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汉姆雷特,看书也是这个道理。
我一直提倡一字一句读书,从作者那些不那么有价值的“废话”中去体悟结论得出的背景,去挖掘作者没有说出来的部分。
刻意练习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出天赋异禀背后的秘密是有目标、有计划、不断挑战自我边界的刻意练习。
这是一种训练肌肉的方法,肌肉记忆形成很慢,但学会后忘记也很慢。
有研究表明肌肉记忆是最可靠的记忆方法,正如学习骑自行车、学习开车,学会后十年、二十年都不会忘记。
刻意练习就是让管理知识和技能形成大脑、语言、语气、表情和动作的肌肉记忆,让管理游刃有余的最佳方法。
刻意练习一定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
很多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跟下属开展艰难的对话,例如怎么让下属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何给下属必要的负面反馈。
把这当成刻意练习的目标,那还需要制定详细的练习计划,第一步,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第二步,设计开场白;第三步,设计艰难部分的话术;第四步,员工反映激烈时怎么办;第五步,……
寻求反馈
知易行难,而管理是实践的艺术。上文我们说到了管理要想形成肌肉记忆,就需要刻意练习,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是寻求反馈。
本文开头的老大哥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管理,而且也系统学习过管理知识和方法,但他依然在管理工作中充满挫败感。
我习得的管理方法告诉我要放权、要抓主要矛盾,然而推进重要工作时,我的应急反应仍然是事无巨细、全面参与,让下属无所适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些善于自我反省的管理者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而大部分管理者“无能而不自知”,甚至自以为非常优秀。
所以,如果你在管理工作中拿不到结果,又得不到人心,且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改善,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求反馈,找面镜子照一照。
反馈可以来自于下属、同级、领导或者外部教练。正面反馈激励你继续保持良好的管理行为,负面反馈帮你纠正错误的方式。
能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能力,也需要刻意练习!
管理能力的提升就是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系统化学习—刻意练习(践行)—获得反馈—再学习,往复循环才能有所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