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的神话讲述了炎帝之女 “女娃 ”的不幸遭际,她游东海溺亡,而不返 ,魂魄化精卫鸟,衔西山木石填海不止。
这个神话首次见于《山海经 ·北次三经》:又北二百里 .日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 ,其状如乌 ,文首 、白喙 、赤足 ,名曰精卫 ,其呜自谈。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
东晋张华《博物志》卷三 “异鸟”又将其摘抄书中:“有鸟如乌 ,文首 、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故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填东海 。”
在作品中说到此神话的,还有左思的《吴都赋》和《魏都赋》,“精卫衔石而遇缴 ,文鳐夜飞而触纶。北山亡其翔翼,西山失其游鳞。”‘‘翅翅精卫 ,衔木偿怨。”’
郭璞注《山海经》写《山海经图赞》有“精卫”条 :“炎帝之女 ,化为精卫 。沉形东海 ,灵爽西迈。乃衔木石 ,以填波害。”
葛洪《抱朴子· 内篇》卷二 :“精卫填海,交让递生。”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则将其与刑天神话并提 ,大赞精卫填海精神 ,“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可见,汉魏时期精卫填海神话得到人们的重视,其矢志不渝的精神感人至深 。
南朝任肪《述异记》卷上再次提到此神话 :“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 ,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 。偶海燕而生子 ,生雌状如精卫 ,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 ,曾溺于此川 ,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 ,一名冤禽 ,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这与《山海经》相比,差距很大 ,增加了精卫与海燕“通婚”、溺水处及精卫别称的内容 ,可见“精卫填海”神话有异文流传。
后来“精卫填海”神话无新补 ,虽然文人雅士不断征引,皆不出《山海经》、《博物志》、《述异记》等书。直到清代吴任臣注《山海经》,别引《律学新说》才有新增 ,那是对山西发鸠山考察的生发。“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 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水之源也。庙有像 ,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鸠。俗言漳水欲涨 ,则白鸠先见。盖以精卫之事而附会也 ”
“精卫填海”故事流传于山西省长子县一带,当地百姓一直口耳相传这个故事。关于“精卫填海”神话的分布区域,《山海经》中指出了“精卫填海”神话发生的两个地区,即“西山”和“东海”。“精卫填海”故事中的“西山”,便是发鸠山,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关于西山就是发鸠山,学界争议不大。发鸠山,也称为鹿谷山,山势耸立,十分壮观。发鸠山一带流传众多精卫的故事,许多庙宇也与之相关。
北宋时,当地干旱,百姓求雨,随后精卫汇神泉水降雨,宋徽宗听闻此事,赐封灵湫庙,纪念精卫之事。该庙宇现在已残破,但据当地老人说庙中曾有三座雕像,精卫及其侍女,可见在这里一直有纪念精卫的庙宇。在发鸠山西北处有一座古坟,当地人称其为皇姑坟,传说为精卫之墓,因其是炎帝的女儿,所以称为皇姑坟。
《山海经》中“东海”的具体位置,学界说法很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就在长治境内,一是认为在今江浙一带的东海区域。倪浓水认为“东海”指的就是今江浙一带的东海海域,与狭义的东海区域十分接近。其认为西山在北方,东海在南方,指出其中蕴含古时先民南北方文化争斗这一观点。林美茂指出:“东海”是一片大面积的水域。他指出古时先民所说的海,并不一定是现代意义上的海域,也没有地名上的实际意义,可能只是大面积的水域。此外根据炎帝的活动范围黄河一带,指出“东海”就是东边的大面积水域。本人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今山西高平、长子一带有许多炎帝活动的遗迹和传说,说明炎帝的活动范围也在这一地区,又因西山(今长子)与今东海区域距离甚远,填海不易,所以“东海”指的应是上党地区的大面积水域。
“精卫填海”故事主要有两个版本的流传。基本版本依据《山海经》,还有一个是民间流传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说的是:精卫,名女娃,是炎帝的女儿,在海上游玩时遭遇风浪,溺死于“东海”,随后化为“精卫”鸟,为避免其他人也同她一样,立志要填平大海。每天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子填大海,在填大海的过程中偶遇了海燕,与海燕结婚生子,一起做着填海的工作。
关于精卫填海原因还有一个流传是精卫化鸟后一直跟着炎帝狩猎,炎帝认出此鸟就是女娃,十分悲痛,作歌:“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精卫听到炎帝的歌声,十分感触,下定决心要填平大海。
“精卫填海”民间也流传另一个版本,大概是说精卫在外游玩时,偶遇一个大男孩欺负小孩子,见义勇为,替小孩伸张正义,把大男孩赶走。而这个欺负小孩的大男孩正是东海龙王之子,因此对精卫怀恨在心。某天精卫在海中游泳,被东海龙王的儿子发现,他对精卫说;“赶快认错,不然兴风作浪淹死你。”精卫自己并没错,拒绝认错,就被龙王之子溺死于东海,精卫害怕其他年轻人也在海中淹死,便下定决心填平大海。
精卫填海的集中解读:
(1)原始先民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古时先人认识水平有限,生产条件差,对于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面对大自然灾害时大多也是无能为力,许多时候就寄希望于神。精卫用矢志不渝的这种精神毅力,带着填平东海的信念,最终成功。古人借助精卫的神话故事,表现了原始先人面对自然灾害时,渴望去征服大自然,摆脱自然灾害威胁的想法。袁珂先生也提出了这一观点,即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渴望。这一类观点的解释大多与马克思对神话解释有关,神话大多用想象来征服自然,古人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和反映自然,主要强调精神力量。精卫填海的信念和执著对古人战胜自然的愿望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力量。
(2)鸟图腾信仰。古时先民以鸟为“精卫填海”神话的主角可能反映了原始先民部落对鸟图腾的信仰。高朋、李静从人类学、民俗学角度出发,认为“精卫填海”神话展示了原始部族对鸟图腾的信仰。女娃溺死后,化为精卫鸟,而不是其他动物,说明鸟对于原始先民来说有其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原始部落人类心理上对鸟的崇拜是不可替代的,“精卫”是鸟图腾崇拜的集中体现和符号象征,所以在先民心中认为鸟的神力可以填平大海。
(3)灵魂不死。“精卫填海”神话反映了古人对于死亡的困惑,希望长生的想法,通过灵魂不死的方式。“原始民族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相似的灵魂。这些居住于人类体内的灵魂能够离开迁居到他人身上;它们是心灵活动的传达工具 , 同时 , 在某一个范围内可离开它们的身体而独立。”刘砚群等赞同这一观点。女娃溺水而亡后,转化为精卫鸟,用另一种方式重生,灵魂不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原始先民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死亡的困惑,希望借助灵魂不灭达到长生的愿望。
有的学者认为“精卫填海”的故事,是远古部落间的和亲行为,还有的学者认为是女娲转世之说。上古神话文本时间久远,文献记载资料有限,对“精卫填海”神话的解读视角众多,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