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共30篇,主要记录孔子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的方面的言论等。以下是《论语·子路》里的成语收整。
1、名正言顺
【解释】: 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夫子说:真是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一般总是抱着存疑的态度。(你怎么就这么敢胡说呢?)名分不正,称谓就不顺;称谓不顺,事务就办不成;事务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建起来;礼乐制度兴建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不会恰当;刑法执行不恰当,人民就手足无措。所以,君子确定了名分才能发表言论,说出的话一定要去履行。自己所说的话,不能草率马虎。
【举例造句】: 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 ★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二折
【近义词】: 理直气壮
【反义词】: 理屈词穷
2、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 名:名分;顺:合理。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名不正则言不顺,以此而求国民之效死恐后,于义终有未安。 ★邹韬奋《抗战以来·再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3、手足无措(无所措手足)
【解释】: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手足无措。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近义词】: 手忙脚乱、惊慌失措
【反义词】: 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4、鲁卫之政
【解释】: 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翻译】:夫子说:“鲁国、卫国的政治状况,一对难兄难弟啊。”
【举例造句】: 大家都在争夺出版处。‘有奶便是娘’,于是便生出了在文化强盗颐使下从事文化运动的滑稽现象。这种滑稽和所谓‘官民合办’其实是鲁卫之政。 ★郭沫若《从典型说起》
5、期月有成
【拼音】: jī yuè yǒu chéng
【解释】: 期:整月、整年。形容办事见效迅速,一个月便功效显著。
【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翻译】:夫子说:“如果有用我治理国家的,一年过后就可以有起色了,三年会有成效。”
【举例造句】: 若能人务退食,竞存约己,移风易俗,庶期月有成。 ★《梁书·武帝纪上》
6、胜残去*(去*胜残)
【解释】: 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矣。’诚哉是言也。”
【翻译】:夫子说:“ ‘ 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去刑*了。’真对啊,这句话。”
【举例造句】: 胜残去*,上冯宗庙之威。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近义词】: 捐残去*、去*胜残
7、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解释】: 邦:国家。指关键时刻一句话可以关系到国家的兴或亡。
【出处】: 《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味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翻译】:鲁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到说:“话不可以像这样应验。不过人们说:‘做君主难,坐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难处,而勤勉政事,国家就会兴盛,这岂不接近于一言而可以兴邦了吗?”鲁定公说:“一言而丧邦,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应验。比如人们说,‘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只是高兴我说话没有人违抗。’如果君子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这岂不接近于一言而丧邦吗?”
8、近悦远来(悦近来远、迩安远至)
【解释】: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翻译】:叶公闻怎样为政。夫子说:“使境内的人民愉快,让境外的人民归附。”
【举例造句】: 民间客店门外经常写着‘安寓客商,仁宦行台’与‘近悦远来,宾至如归’之类的字样。 ★李克非《京华感旧录·千里客来投》
9、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
【解释】: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举例造句】: 你这样做是欲速不达。
【反义词】: 一蹴而就
10、父为子隐
【解释】: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出处】: 《论语·子路》: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翻译】:我那地方正直的人和你所说的情况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政治的品德就在其中了。
【举例造句】: 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 ★元·无名氏《九世同堂》?
【反义词】: 六亲不认
11、子为父隐
【解释】: 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以前,中国人讲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于是隐来隐去,就把真理正义全隐得没有影儿了。 ★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三节
12、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处】: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翻译】:许下诺言后,不问是非曲直一定守信;做事也不论结果好坏一定要做到底。这一类糊涂而固执的小人,也可以作为次一等的人了。
【举例造句】: 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近义词】: 言而有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反义词】: 背信弃义
13、斗筲之人(斗筲之器)
【解释】: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出处】: 《论语·子路》: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翻译】:子贡问:“如今从政的人如何呢?”夫子说:“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算得了士呢?”
【举例造句】: 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敞传》
【近义词】: 斗筲之辈、斗筲小人
【反义词】: 宽宏大量
14、和而不同
【解释】: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夫子说:“君子协调和谐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能协调和谐。”
【举例造句】: 彼既人而无礼,此亦和而不同。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
【反义词】: 同流合污
15、泰而不骄
【解释】: 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翻译】:夫子说:“君子光明坦荡,和蔼平静而不骄傲放肆,小人骄傲放肆而不安舒坦荡。”
16、刚毅木讷
【解释】: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翻译】:夫子说:“刚强,果决,质朴,口讷,是接近于仁的品德的。”
【举例造句】: 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 ★宋·苏辙《论语拾遗》
17、兄弟怡怡
【解释】: 兄弟和悦相亲的样子。
【出处】: 《论语·子路》: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翻译】:子路问:“如何才能算是士呢?”夫子说:“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和睦相处,可以称为士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勉励,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
【举例造句】: 你昨天竟急得那么样,叫旁人看了也不能不感动,这真所谓‘兄弟怡怡’。 ★鲁迅《彷徨·弟兄》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