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那一片云飞舞了千万年——这没有争议——和其他地方的云几乎是一样的。
但庐山的云和其他地方的云比较起来,却是别具特色有所不同。刚来到庐山脚下,还没有上山,已经产生了这种感觉。您看——
闲云日影荡悠悠,
漫洒轻涂数度秋。
峰峦葱茏添秀迹,
徜徉天际自飘游。
(山下云/双玉摄影)
这时的云是纯洁的、淡然的,这第一感可谓之“悠云”。
这是庚子夏末秋初的一个下午,天气晴朗。出租车师傅把我从九江公交车站拉到庐山山脚下索道站边,下车后顿觉阳光刺眼。索道站欧式钟楼上面,湛蓝的天空里,一团长而厚的白云飘过,仿佛书家在蓝色宣纸上饱蘸浓汁写出的一笔素墨,线条粗犷豪放、神韵洒脱,似乎为浮屠世界增添了几丝情趣,为红尘游客带来些许闲适;而远处还有几朵浓淡相宜的云衬托,优哉游哉地漂浮着,如同为浩邈蓝天消散着寂寞,为葱茏山峰补缀着色彩。瞬间,使你心中涌起游离物外、亲近自然之感。
上山后,已是下午三点多钟,虽阳光明媚,但云早已静静地等在山上了,这时的云迹重了一些,盘踞在山顶或松间。与云一起等待的,还有预约宾馆来接站的车辆——这待遇按照往年惯例是不会有的——估计是因庚子年疫情的影响游客减少所致,否则,这个时节游人应该就像宋丹丹大姐表演小品所说是“人山人海、彩旗飘飘”,那是相当的多,不可能有专车空闲着“亲自”来接。
“下榻”的宾馆紧挨着“庐山”山门牌坊。云仿佛看新鲜一般,也紧紧尾随“追”着车辆而来。登记住下,与和蔼的宾馆欧阳老板“砍价”,由于房客较少,原本属于“观景房”行列的房间,价格非常“亲民”,这也是在往年旅游旺季不可想象的,同时还争取到了免费的早餐,内心很是满意。在位于二楼的房间放下行囊,简单洗漱完毕,来到窗前驻足远眺,见宾馆的位置大致是面东偏南,上山公路横穿而过,对面是一个大停车场,两排楼阁建筑飞檐绿瓦,交错伫立在山峰下。山坡完全被绿植覆盖,见不到一点空隙,云在山巅漂浮,一片静谧景色。正瞧的入巷,忽然见到云迅速地一拥而上,竟然噼里啪啦下起雨来,初时淅沥,霎时密集,后来越下越大转为骤雨,窗前的遮阳伞盖遮挡住了雨水向屋内的侵袭,但形成了串串“瀑布”式的雨帘。
没想到我刚入住,未见“泉水瀑布”,先见“云雨瀑布”,庐山会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客人”。是——
隐云时见踪,
刹那势汹汹。
珠帘封陋室,
天地雨声浓。
(宿时云/双玉摄影)
这时的云是悄悄的、突兀的,第二感可称之“袭云”。
时间不久,雨过天晴,太阳又笑眯眯地露面了。云懒散地浮动在山巅树梢,仿佛就没有发生过刚才暴雨倾盆的一幕。老板热心告诉,沿楼右侧路标上山,就是庐山名景小天池,在此地上山并不甚高,往常游客很多,景致不错,可以一观。我见时间距吃晚饭尚早,便谢过老板,背上相机,沿着悠长的石径信步而往。
走在蜿蜒曲折湿漉漉的石阶上,深深呼吸了一口气,空气带着松枝的芬芳、花草的清香、雨水的湿润,凉爽新鲜沁人肺腑,耳边不时传来鸟雀的欢鸣,径边偶尔游荡几只芦花鸡,情景所致,如超然红尘之外一般,琐事闲情全部抛开。心情由是大畅。
山路确不甚远,来到一处山凹,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叫做诺那塔院。松木参天,白云围簇,宛若云间禅寺。但左摇右看,不见天池踪影,于是询问一位抱着经板匆匆而过的中年女尼,她轻轻挥手示意,告诉我那就是。原来在刚进来的小山口处,几间并不甚宽阔的禅房前,石头栏杆环绕着一个小水池,阔仅盈丈,绿水莹然,鱼踪时现,云影飘忽,这么小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天池”。虽则小矣,盖因此池旱不竭涝不溢,又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饮马,故此遐迩。
由此再攀,转过一个小弯道,就来到了峰顶。其上是一座圆台式三层小亭,阶边立一块长条石碑,上铸阴文“无住”二字,应是亭的名字。无住是佛教语,谓法无自性,法无所住,随缘而起,为万有之本,《金刚经》云“法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概小亭是以此意为名。登上亭台,豁然开朗,东西南三侧皆是峰峦叠嶂,松涛呼啸,罡风阵阵。只有北侧了无山踪,一片苍茫,应是烟波浩邈的滚滚长江,但此时只见天地一色,满眼天光云影,不见长江踪迹。云作为“一号演员”表演着“独角戏”,几乎遮盖住了一切,只能无奈地凭空臆想巨龙般的长江,浩浩荡荡演奏着雄浑的旋律,穿越千古向东方蜿蜒而去。回过身来,是身披绿装高耸逶迤的两条山脊,正在这时,云又过来“抢镜头”了——最远那条山脊上,一团雪白的浓云拖着长长的身躯,压着山脊,疾逾奔马,快如高铁,翻滚着迅捷地自西而东蜂拥而来,霎时,云流过的山脊顶部都被遮挡住了不见踪影,而云还源源不断,沿山脊向东滚滚驰去。此时,站在台顶上为数不多的几名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大自然天赋异禀,而云异常奇妙。此际顿感——
奔涌云扬庐顶波,
松涛伴唱大风和。
登高壮阔胸襟畅,
万里江天万里歌。
(庐顶云/双玉摄影)
这时的云是奔腾的、迅捷的,第三感可名之“疾云”。
所居之处距“云中城市”——牯岭镇也不甚远。从小天池的短暂震撼中下山后,随着稀稀疏疏的游人,沿山边木质栈道向镇里缓步前行。庐山大部分区域在海拔千米以上,而牯岭镇就是位于海拔1116米的庐山顶部,故被誉为“云中城市”。漫步到一个较大广场,一块形似奔牛的巨石伫立在广场边上,上书启功老先生书写的“牯岭”两个鲜红大字。广场上正在表演“旗袍秀”,身材高挑的“资深美女”们身着红、蓝、紫、黑诸色旗袍,手挥檀香折扇,分十余路纵队,翩翩起舞,如同一片舞动的彩霞,引来游客围观拍照。仿佛听到了喧闹,一片乌云悄悄爬上西边的山岭窥视着。
沿“天街”走了一会儿,路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店铺,但都是两三层的建筑,个别最高的也就三四层,因为是建在山上,虽低但也能“摩云”,相比起大都市那些高大上的幢幢水泥“笼子”,更让人赏心悦目。腹中似乎有些饥饿,于是穿过一条隧道,在公交车总站旁找到一家夫妻小店,有几位客人正在就餐,遂点了小份的庐山特色小吃石耳、石鸡,津津有味吃了起来,菜品价格适中,味道鲜美。老板言是本地人,在此做餐饮已经十几年了,经营的都是庐山特色,石耳属于木耳的一个种类分支,采自于悬崖峭壁上,白云缭绕处,纯天然无污染,故又称云耳,其形状扁平长得像人耳,亦称石耳。石鸡则是生长在阴涧岩壁石洞中的蛙类,因肉质鲜嫩,肥美如鸡故名。
我揉了揉已经吃的微圆的肚子,慢慢行走在返回宾馆的栈道上。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云烟四合,街灯和霓虹慢慢闪亮起来,射向天际。栈道下边,是一个巨大的山口——窑洼谷口,环抱山口的坡上,错落有致地点缀着红顶民居或宾馆。透过三四道峰峦形成的谷口远望,浩瀚长江依旧不见影踪,茫茫云雾不断升腾,从山底部,到谷口,到山腰,到峰顶,一直绵延到栈道边,白云、黑云交织,遮住了西下的太阳,而阳光顽强地冲出重云的包围,把万道彩霞送给这个神奇的世界。瞬间,一条彩云丝带组成的“长江”在天际流淌回放,彩云丝带映照下,闪烁着九江璀璨美丽的万家灯火,仿佛是天上群星灿烂,斗奇争辉。真个是——
夜幕祥云一线开,
人间天上两徘徊。
璀瑰星汉垂寰宇,
万户灯光竞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