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会昌》,是*写于1934年7月的一首著名词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当时*来到会昌,登上山头后挥毫写就这首词,基调昂扬,语言雄奇,堪称佳作。
*的诗词都有其背景,一首作品就是一个故事,《清平乐·会昌》也是如此。
说起这首词的故事,还不得不联系到一个人:方强。
方强出生于1912年,1925年就参加革命,戎马半生,数次死里逃生。建国后,在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是不折不扣的开国将领。
晚年退休后的方强常常舞剑、背诗。主席的诗词他几乎都能背诵,但他最常念诵的还是这首《清平乐·会昌》。
原因无它,正如方强无比自豪地告诉人们:“*这首词,写的就是我们部队呢。”
说起来,时间还要倒回到1934年4月。
这个时期,中央苏区正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被迫六面出击。此时方强担任红22师政委,他率部驻守筠门岭,这里扼水陆交通之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前任师长调走,新师长尚未到职,筠门岭保卫战是方强这个政委一手指挥的。方强率红22师面对粤军三个师的兵力正面死守筠门岭,战斗打得异常艰苦,红22师虽阻挡了强敌数次疯狂进攻,自身也伤亡近半,打到4月21日,筠门岭最终还是失守了。
筠门岭保卫战红22师已按要求在阵地战竭尽全力迟滞了粤军向北推进的速度,但方强还是耿耿于怀,他在会议上主动检讨:“同志们,筠门岭战斗失利我负全部责任。”
这时,电话响了,是*从会昌打来的,方强如实汇报战斗情况后,主席并未责怪,而是鼓励道:“你们这样一支新部队,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敌人,独立坚持了这么久,才让敌人前进了这么一点点,这就是胜利!”
*并非口头上安慰方强,这时他已来到会昌,正好赶上红22师遇挫,随即他将进一步为方强筹划方略。
要说在1934年这个时间节点,正是*被剥夺兵权,心情苦闷,身体欠佳之时,虽然他名义上仍是主席,却没有了实权。
这正是革命艰险之时,中央苏区面积日益缩小,敌人步步逼近,筠门岭失守后会昌已地处前线,*本犯不着冒这个险,他大可以接受建议,前往上海或远走苏联休养,但他拒绝了提议:“我不去,我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我身体还可以,就到粤赣省去休息吧!”
这是他来到赣东南的背景,虽已失去发言权,但*并未消沉,更没让自己放松赋闲,也就是词中“踏遍青山人未老”之所指。
在红军历史上主力部队存在过两个红22师,大家较为熟悉的是红8军22师,这支部队因为师长谭家述和政委王震更为人熟知。
方强这支红22师,是江西苏区22师,它长期活动在赣东南地区。
筠门岭保卫战,红22师表现艰苦卓绝,敌军数量是红22师几倍,且有飞机大炮助阵,红22师正面死守伤亡惨重。
方强感觉这样硬拼,红军的力量很快就会伤亡殆尽,这会正中敌下怀。这事实上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问题所在,他向*提出自己的疑虑,主席为他规划战略部署:
“在你们师的左边,有江西省军区领导的大吉山游击队在信丰一带活动;南边也有游击队在全南、定南、龙南一带活动。依托他们来牵制敌人,你们严密侦察和研究敌情、地形之后,争取在会昌与筠门岭之间地区部署战场,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和运动战。要在敌人侧翼集中优势兵力,造成有利条件,首先消灭敌人的一个营、一个团,继而再打更大的胜仗。
每打一仗都要事先考虑几个作战方案。假如,敌人做一路来,我们不打他的头,也不打他的身子,专打他的尾巴;敌人做几路来呢?那就打他侧面的一路。总之,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弱点,消灭敌人之一部。”
历史已经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战术,也是过去几次反“围剿”胜利的法宝。
得到*的指示,方强茅塞顿开,官兵们的愁云也一扫而光,方强据此作出战斗部署:
正面阵地放两个营,加固防御,顶住敌人;派出一定兵力协同地方游击队到敌人侧后开展游击战,牵制敌人;抽出部分官兵帮助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做群众工作;主力部队则集中整训,准备打仗。
会昌之行,*抽空登上城西北的岚山岭,逶迤的山峦触发了诗兴,《清平乐·会昌》一词就此写就。
此时长征已箭在弦上,“颠连直接东溟”正是进军方向,“更加郁郁葱葱”则是革命信心。
就在写下这首词的当天,瑞金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任弼时、萧克、王震已受命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
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也接到急信,匆匆赶回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