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翔 图/网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出自《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而我觉得改成“人之初,性本惰。”,对我来说却也非常贴切。
“惰性”一词,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而且谁也曾或多或少的与其照过面、过过招、反复挣扎过。我是有切身体会的,自古以来,老祖宗就教育我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先人们是希望我们克服人的惰性,具备不惧严寒,不畏酷暑的坚强品质。谨遵千年古训,上高中时我曾给自己定了计划:每天晚上坚持跑步,做有氧运动,锻炼身体。开始很长一段时间热情似火,干劲十足,偶遇雨雪天气,无法锻炼,还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跟少点什么东西似得,浑身不自在。第二日天气放晴,接着锻炼,又会马上生龙活虎,神清气爽,说不出的舒服。中间偶尔偷懒懈怠,断断续续也算坚持了下来。习惯成自然,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大学毕业,我天真以为好习惯会伴随我一辈子,但不曾想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种种因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是丢掉了,现在想想甚是可惜。
锻炼如此,写作亦是如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怀着教书育人的崇高情怀我登上了三尺讲台,光阴荏苒,转眼这已是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十九个年头。像所有老师一样,从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惶恐不安,到今日的自信从容,我既感到这份职业带来的无比幸福与无上光荣,同时也倍感肩头责任重大。
“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须有一碗水,甚至是一桶水,因此不断地磨砺自己,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写作,一起进步,生活的不亦说乎!后来领导委以“重任”,让我兼管学校的宣传工作,陆陆续续写了很多新闻稿件和文章,发表在《牡丹教育》和《菏泽教育》上,收获了一些荣誉,也曾以为会在写作的路上策马扬鞭、奋勇前行,不想也因为种种因素,半途而废了,又甚是可惜!
种种因素,又是种种因素,很多事情都是因为这与生俱来的“惰性”,没有坚持到底。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给自己找了很多的借口,很多的台阶,窃以为没有人能够完全抵抗他的魔力。当我们发现我们很难对抗他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举起白旗,甘愿成为他的俘虏,每次被惰性打败后就会感觉很沮丧。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定好的计划,常常因为“惰性”的作怪,患上了拖延症,甚至是到最后无法完成。他不断的在你耳边喊你停下,让你住手,告诉你就算迟一会,慢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需要那么着急。久而久之,我们最终就会像温水中的青蛙,在不疼不痒的、甚至很舒服的环境中放弃戒心、渐渐死去。
近些日子,接触了李虹昌先生创立的葵邱书院,一开始还只是以为捧个人场,大家热闹一番终归于平静。不想李先生是个才华横溢、锐意进取有大格局的人,群内同仁也是才气逼人、妙笔生花。我深深地被大家的真知灼见和创作热情所感染,反思自己:以前锻炼和写作也曾坚持了很长时间,为何后来惰性就兴风作浪了?“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志不同不相为友。”,有所谓种种因素的原因,但我觉得更多应是缺少志同道合者。以前锻炼和写作时,身边不乏同行者,大家互相鼓励、携手并行,因而走的远些,行的稳些。后来因为某些原因造成缺失,惰性便乘虚而入了。
对我来说,人之初,性本惰。我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叩问内心:敢问路在何方?一个来自心底的声音:路在笔下!
【作者简介】::王志翔,高级语文教师,对文学痴心一片,部分作品曾在《牡丹教育》、《菏泽教育》、《现代阅读》等刊物上发表。
葵邱书院 投稿邮箱:kuiqiushuyuan@163.com
壹点号葵邱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