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中秋,通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有没有觉得很耳熟?不错,这就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序言。子由就是他的弟弟苏辙。估计苏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只是他是苏轼的弟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仅此而已。毕竟在文学上没有看到过多关于他的记载,然而事实上苏辙也真是一个超级文学大咖。只是因为苏轼对文学的贡献更大,影响更深远而已。苏轼能在中秋时节写这首词专门来怀念苏辙,也表明了他们这对兄弟真挚的感情。
历史上有很多兄弟青史留名,但要像他们这样一对兄弟情深的真不多见。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互相残害,留下“相煎何太急”的惨剧。这远的不说,就说近点的,当朝的曾巩,也是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和他弟弟曾布就是处于不同的党派。因为政见不合,闹得很是不愉快。而苏轼和苏辙一对兄弟从始至终都是互相扶持,共同进退。
他们兄弟一起参加科举,一同进士进士及第。当时宋仁宗还特意因为他们兄弟,说了句“朕今日为子孙觅得两个太平宰相。”苏辙后面官至尚书右丞(类似副宰相之类),从这里也可侧面看到苏辙很有才干。只是因为苏轼旷达奔放,苏辙低调内敛。所以名气没有苏轼响亮。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苏辙不如苏轼。
苏轼因为他的性格,一直仕途起起伏伏,得罪当朝很多权贵。苏辙性格沉稳老练,所以很多时候,苏辙反而像个兄长,为这个哥哥擦屁股,操碎了心。或许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苏轼的口无遮拦,最后摊上了乌台诗案。当时苏辙距离京城近,所以他得到消息比较快,连忙给哥哥写信,让他提前做好准备,另外自己又给皇帝上书,请求给自己降职来为哥哥赎罪,保他一命。幸好神宗皇帝也并非昏君,加上当朝太后,王安石也给他求情,并对神宗说:*高人不详。也幸亏是处于宋朝这个时代,文人待遇比较好,倘若生在后世的明清时代,估计给苏轼十个脑袋也不够砍。或许也正因如此,后面四处流放贬谪才成就了东坡居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高峰。最后苏轼被贬到笔者的老家,今天的黄州,苏辙被贬到江西。因为苏轼入狱,苏辙就将哥哥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照顾,如今同时被贬,他又带着一家老小前往江西。一路上,十几口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全靠苏辙一个人忙前忙后。到江西安顿好自己的家人后,来不及喘口气,又护送哥哥一家老小到黄州。
世人都是看到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羡慕他的洒脱不羁,却不知,这都是弟弟苏辙在背后默默的给他解决那些琐碎与不堪。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正是苏辙在背后的支持,才有了苏轼的大胆向前。想到这里是不是要替苏辙说一句“宝宝好委屈”。
在苏轼的流放过程中,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弟弟写诗寄信,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100首,可见苏轼对弟弟是十分依赖的。
后来,苏轼又从黄州贬到惠州,再贬至天涯海角,今天的海南儋州,当时真是仅次于死刑了。苏辙也是被贬至雷州,临行分别之际。看着哥哥苏轼乘船远去,想到彼此都已是暮年,此番离别,有生之年能否再相见,不禁泪如雨下。写到这里,我也是眼眶泛红,我也有这样一个好弟弟,这些年来我是四处奔波,他一直在帮衬我,快30岁他还是单身,我却不能为他做点什么,汗颜无地。
这一别,他们就成了永别,后来苏轼于返京途中病逝,再后来苏辙就把几个侄子接到自己身边来居住,直至自己几年后也随哥哥而去。
今天我们能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寒食帖》是不是要从某种程度上感谢苏辙。没有苏辙鞍前马后的疏通与即时公关,苏轼能成就一个个文化高峰,还想能顺利吃到东坡肉。。。。。。
起初苏轼这个轼我还不知道何意,因为南辕北辙的故事,所以还是知道辙的意思,后面专门百度,才知道“轼”是指车的扶手,大概苏洵之前就是向让苏轼能扶危济困,而希望苏辙是能平平安安,真是人如其名啊。
世间最幸运的事,莫过于有一个肝胆相照的知己,而比这更幸运的,是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至亲。一生得真情如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