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从字的结构来看“道”是由走“之”和“首”两部分构成,因此“道”就是“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好好色,恶恶臭”是知行合一;吃梅止渴和望梅止渴是知行合一;梅西行云流水般地过人是知行合一;粟裕百战百胜也是知行合一。由此可见,知行合一有些是生来就有的,有些是后天生成的。后天的高级的知行合一怎么形成呢?也就是怎样得“道“呢?周文王在《易经》中把它总结为四个字“元、亨、利、贞”。《道德经》第一章对这四个字进行了解释,《论语》的第一章也对这四个字作了解释。老子解释的比较全面;孔子解释得通俗易懂,从这点来看孔子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老师。下面通过《论语》第一章解释一下“元、亨、利、贞”什么意思。
《论语》第一章虽然都很熟悉我还是要再重复一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觉得这段话包括四方面意思:
一、学对。古人讲究“取法乎上”,也就是要学对,学对才能学好。取法乎下了,学错了无异于“南辕北辙”。所以有“名师出高徒”、“庸师误人子弟”。
二、勤习。庖丁解牛之所以那么熟练,卖油翁倒油之所以那么准,“无他,惟手熟尔”。
三、多交流。学习的怎么样怎样进行验证呢?跟同道中人交流切磋,朋友的水平越高,交流的结果越好。所以钟子期死后伯牙绝铉,颜回死后孔子悲痛欲绝。人生得一知己难,得一红颜知己更难,所以管道升死后赵孟頫不久也死了。
四、持之以恒。颜回为什么能把书读的那么好,连孔子都自叹不如,因为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不羡慕子路的将军,也不羡慕子贡的天下首富,醉心于读书,尽管吃的不好,喝的不好,住的不好,有时候吃个脏米还被误解偷吃。
,